确定零件加工顺序的一般原则

2025-04-1713:15:05常识分享0

装配——根据技术要求,将多个零件结合成部件或将多个零件和部件组合成产品的过程。

装配单元——通常分为零件、合件、组件、部件和机器五个层级。

装配内容——包括零部件的清洁、连接(固定和活动)、调整与配作、测试、检验、油漆和包装。

关于CA6140型车床的结构

划分独立的装配单元的好处:

1. 可并行装配作业,各单元互不干扰,缩短装配周期,便于协同生产。

2. 机器的相关部件可预先调整和试车,以最佳状态进入总装。

3. 局部结构改进后,方便机器改装,利于产品升级换代。

4. 便于机器的维护和检修。

机器装配系统图:在装配工艺过程中,表明零件、部件间相互装配关系、装配流程和顺序的示意图。(主要用于大量生产)

装配精度

接触精度和配合精度是距离精度的基础,位置精度则是相对运动精度的基础。虽然零件精度的高低会影响装配精度,但装配精度并不完全依赖于零件精度,装配方法也至关重要。

装配尺寸链

概念:在机器的装配关系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相互位置关系组成的封闭尺寸组合。

装配尺寸链的建立:

在保证装配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原则是不考虑影响较小的因素(尺寸),使装配尺寸链简化。

建立尺寸链时,遵循最短路线原则,即尺寸链中占据的组成环数目最少。

熟悉产品结构,首先确定封闭环,然后查找组成环,绘制尺寸链图,判别增、减环,列出尺寸链方程式。

关于公差的设计计算:

组成环公差的规定采用相等公差修。根据封闭环的设计要求公差来计算组成环的极值平均公差,并根据各组成环的加工难易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在规定组成环的极限偏差时,标准件的极限偏差按标准确定,非协调环和标准件的极限偏差按一定原则标注。

装配方法的选择:

完全互换法:零件无需选择修整即可达到装配要求,适用于各种生产类型,但精度要求高、组成环多的情况下,制造较为困难。

不完全互换法(概率法):将零件尺寸公差放大到经济公差大小,使绝大多数装配产品达到要求,实质是适当放大组成环公差,便于加工。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装配精度高、环数较多的情况。

选配法:用于成批大量生产、组成环不多、装配精度很高的情况。实质是按经济精度加工后,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

分组选配法:虽然零件制造精度不高,但可以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如相配件的公差相等、具有相同的对称尺寸分布曲线等。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组成环少而装配精度特别高的情况。

修配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组成环多、装配精度高的产品。根据实测结果对某一组成环进行修配,但增加了修配量,降低了装配效率。

调整法:按经济加工精度确定零件公差,通过改变一个零件的位置或加入一个调整件来补偿,以保证装配精度。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保证产品的装配质量。

合理安排装配工序,减少钳工装配工作量,缩短周期,提高效率。

尽量减少装配成本。

规程应正确、完整、协调、规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用先进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