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产能数据分析表

2025-04-1715:15:28常识分享0

大家好,我是古老师,深耕于PMC(生产计划与控制)领域的教学。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PMC系列中的第16个表格模型——产能负荷计算模型02。这个模型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主要是对订单的产能负荷进行计算,特别是对昨天提到的最基础的产能负荷表格模型增加了约束条件。

在生产计划中,计算产能负荷后,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关键指标,比如线体产能负荷率和线体平衡率。

线体产能负荷率是指特定时间段内,生产线实际使用的生产能力与该生产线最大可能生产能力的比例,这个比例能反映出生产设备或生产线是否被充分利用。计算公式为:线体产能负荷率= 理论最大生产时间(小时)/实际生产时间(小时)×100%。

线体平衡率则评估的是生产线各工序之间的效率匹配程度,目标是让所有工序的作业时间尽量接近,以确保整个生产线流畅运作。计算公式为:线体平衡率=∑(每个工序的实际作业时间)/n×(瓶颈工序的作业时间)× 100%。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困惑如何将产品安排到具体的生产线体上。《表1:UPH数据库》报表此时就发挥了作用。通过查找引用函数,我们可以快速引用产品的UPH(每小时产量)和对应的线体信息到MPS中,从而帮助我们判断具体的生产线。在I2录入动态数组公式:=XLOOKUP(G2,'1.UPH'!E2,'1.UPH'!G2)。

在进行线体负荷分析时,我们可以先使用聚合函数汇总每个线体的工时,然后再计算线体的产能负荷率和平衡率。具体步骤和公式如下:

线体A2=INDEX(GROUPBY('3.负荷'!D2,'3.负荷'!F2,SUM,,0),,1)。线体用时:B2=INDEX(GROUPBY('3.负荷'!D2,'3.负荷'!F2,SUM,,0),,2)。GROUPBY 函数用于分组并聚合数据,INDEX 函数用于从分组结果中提取特定位置的值。产能负荷率的计算需要首先定义各个线体的理论最大生产时间(小时),然后按照公式计算。

订单的平衡率则按照公式∑(每个工序的实际作业时间)/n×(瓶颈工序的作业时间)× 100% 计算,录入动态数组公式:=SUM(B2)/(COUNTA(B2)MAX(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