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窗框,承载了无数生活的韵味和情感的流转。它不仅通风通光,更是心灵的通道。白居易在《赠》中的诗句:“夏卧北窗风,枕席如凉秋”,巧妙地描绘出了炎炎夏日里透过窗户吹来的风如何带给人清凉之感,多么怡然自得。
而这扇窗,仿佛自然与人文的桥梁。透过它,尽览万物风景。古人登高望远,通过窗口,尽收秦岭的雄伟和渭水的蜿蜒。如岑参在《登总持阁》中所写:“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的确,站在高处凭窗眺望,无论是远方的山峦还是近处的河流,皆被浓缩在窗框之中。
杜甫的《绝句四首》中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说明了这扇窗的美妙。凭窗一望,千里雪山和万里航船尽入眼帘。这样的壮丽景象,让人感受到时空的无限延伸。
不仅如此,窗还是情感的寄托。思念之情涌动时,窗下的物件往往成为触景生情的媒介。如刘禹锡在《缺题》中所写:“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看到窗下的古琴,积满灰尘,便不禁思念起故人来。
历经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生活陷入困境。《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展现了词人独自守在窗前,面对窗外景色触景生情,孤独无助的心境。这扇窗成了她内心世界的写照。
岁月流转,时光如梭。窗也见证了光阴的流逝。白居易在《早梳头》中描述:“夜沐早梳头,窗明秋镜晓。”看着窗外的景象,诗人感叹时光易逝,青春难驻。而孟郊在《和令狐侍郎、郭郎中题项羽庙》中则借荒草覆盖的和尘封的窗户来感叹世事的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