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一篇文章的主要陷阱在于,许多人误以为仅仅堆砌素材就能构成佳作,就像提供未经加工的菜肴,虽然可以填饱肚子,但口感和滋味却远远不足。
素材的运用必须精细加工,才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以福建满分作文《于逆境处捡拾一地馨香》中的一段为例:
林徽因,这位行走在人间四月天的才女。在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她不顾病痛的困扰,奔波于偏远的乡村和荒芜的山野,甚至在荒寺古庙和危险的桥梁结构中,进行古建筑的考察与研究。
但如果我们仅保留加粗和下划线部分,文章会显得空洞无物,这些素材内容似乎可以套用在任何人身上,缺乏具体情境的深入描绘和加工。
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素材呢?我们可以尝试以其他人物为例进行造句:
如“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探索之路就如同荒郊野岭中的古建筑考察,充满艰辛与未知;再如“梵高”,他在世人冷眼与嘲笑中坚持创作,正如那四月天中的才女的坚持与执着;再如“迪”,身体虽受束缚,但她的思想却如飞翔的鸟儿,在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
通过百度,我们或许能发现更多关于人物的精彩语句,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的句子既可以作为对人物的赞美,也可以作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我们需要明确知道其来源,避免误用。
在此,给出几点建议:
1. 在作文素材本中,可以收集一些通用的句式和词语,例如“命运向某某发出狰狞的冷笑”,并结合具体的人物进行记录和背诵。
2. 对于男女、古今人物的素材句子要有所区别,根据不同的考场作文主题进行灵活应用。
就像《甄嬛传》播出那年,许多小品相声模仿的“甄嬛体”一样,优秀的作文也常常使用华丽辞藻。但如果将这些美词美句翻译成大白话,可能就显得普通了。比如,“时间快得真快”可能被美化为“在流年的缝隙里,岁月的蹉跎与无奈悄然逝去”;而“要做好自己”可能被表达为“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翩翩起舞”。虽然有所区别,但核心意思是一致的。
因此建议:
1. 抄录一些美词美句到本子中,不必过多,每个分类下选择典型的句子即可。
3. 经常复习和背诵这些句子,让它们真正成为自己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