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背景中,大师斯格里克认为,新的科技与的城市化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两大驱动力。当前,这两大力量正在大地上交织碰撞,塑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景象。对于区域公共品牌的发展规律和作用机制,我们必须关注产业对区域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文化归属的探寻。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的蓬展,全球化似乎让地域差异逐渐模糊,人们似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和工作。现实是,新科技与互联网并未改变或城市作为竞争主体的现实,反而加速了人才、资源等要素的流动,加剧了竞争。更为关键的是,这一过程往往忽视了“人”的文化属性。区域品牌化,本质上是一种区域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个体在大都市中的文化失落和归属感。我们在讨论区域公共品牌时,不仅要看到其经济上的符号意义,更要看到其深植于地域文化中的价值内涵。这种内涵伴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化。
对于区域公共品牌这一“新物种”,虽然其效应一直存在甚至可能比企业或产品的历史还要长久。但是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竞争战略并取得实践的成功应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兴起。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性和依赖度的提高以及经济规则的趋同和竞争的加剧,产业方式的升级和旅游业、教育等服务贸易的兴起对区域人文形象的要求逐渐提高。这为各经济区域提供了一个声誉的整体去参与竞争的机会。区域公共品牌的提出者西蒙·安霍特提出的区域品牌理论在世界多个和地区对区域产业发展尤其是品牌竞争力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公共品牌包含区域特征、自然人文和产业特色的集群属性,同时又具有差异性、价值感和符号化的品牌特性。
认识中的区域公共品牌必须以“区域+产业”存在。“区域”是包含、省、城市、区县和乡镇村落等在内的所有区域的总称,并不是局限于某一层次的概念。其中的“公共”二字强调其公共属性,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集涵盖诸多要素。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区域公共品牌的品牌声誉、联合营销、资源统筹、文化内涵等也是区域内针对主体的公用共享属性。总而言之区域公共品牌是以产业经济为显著特征具有公共文化属性的价值系统。它的地域性区别于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以该地域的产业背书作为依据形成的特色化标签并孕育出高级的产业文化形态这是一种现代与系统的价值内涵的体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渊源之中并伴随发展而不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