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诸多大学的校训,其格言“真理使人自由”亦广为传播。的道路漫长且充满崎岖,我们时常在生活的波折中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禁自问:“为何明白了这么多道理,却还是无法过好这一生?”
勇敢运用理智
理智地面对世事并不一定会让生活变得轻松,它同样伴随着艰辛与危险。洞察本质的第一步并非各种思维方法,而是需要勇气。在追求真理之前,勇气往往是最先被考验的。
伊曼努尔·康德曾指出,个人要奋斗出成熟状态是非常艰辛和危险的,因为个体甚至可能对此产生了热爱。一旦走出模糊的舒适区,各种不确定性便会涌现。那些愿意终身停留在不成熟状态的人,虽拥有思考的力量,却宁愿如此。康德呼吁,要敢于认知,脱离不成熟状态,不屈服于生活的惯性。伯里克利的名言亦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知识的力量
C.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及,普通人需要超越信息和敢于理性思考的层面,他们需要建立在社会科学知识之上的心智品质,以更清晰地看清世事。布迪厄认为,要洞察人们自由背后的决定因素,就必须追溯其经济和社会根源。
何教授的《源思维》并非简单的鸡汤或成功学,而是深度思考的力量。他强调,我们若仅停留在现象和事实层面,就无法深度理解事实真相和探究事物本质。米尔斯提到的“个人困扰”和布迪厄所表达的观点,都与此相呼应。
深入思考有别于浅层思考的最大特征是:后者由单一断定思维主导,而前者则由多元因果思维驱动。每个理性个体都能给出逻辑,但过于强大和自洽的逻辑能力同样容易制造解释上的“假象”。1996年,杰弗里·萨克斯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逻辑都能找到对应的“现象”,但并非所有现象都反映真实或本质。我们需要寻找科学的“关系”,突破日常逻辑中的感觉、经验和虚假部分。
知识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系统和广泛的认识。例如,我们明白个体决策并非孤立存在,也并非盲目遵从。流行的“草台班子”现象揭示了许多看似绝对的事物其实漏洞百出。马克·格兰诺维特告诉我们,个体行动嵌入在社会关系系统中。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对个体和社会制度进行差异化分析。知识如同有镜与望远镜,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让思维训练成为习惯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何教授认为,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未能深入思考和理解这些道理。真正的关键在于反复的思维训练,让潜意识接受这些思想并形成内在信念。
这个过程包括:将道理与具体情境和行为联系起来,形成逻辑行为链条;持续进行思维劳动,形成触发点和结构化框架;保证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累积,让外在世界的现象和观点滋养自己的知识大树。最终,控制感演变为具体的人生支持力和纠偏力。
从前日子慢时,经验、母亲的唠叨和自己的努力似乎足以应对世界。但现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自我来保持人生航向。重建旅途的控制感并非对抗世界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等,而是理解现实是充满偶然性和实践能动的。面对世事变迁,我们需要更自由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