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教育方式:课堂上听讲,记下老师的解题方法;下课后按照老师的方法完成作业。生活中,也大多是按照家长的安排。看似忙碌,但细细想来,他们的学习中缺少了独立思考的环节。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让我们来听听一位家长的分享!
作为三年级孩子的家长,我们从小就注重引导孩子多问为什么。孩子的问题有时在我们看来可能显得幼稚,但他们却是认真地提出来的。我们作为家长需要放段,以同样的认真态度回应他们。因为任何一次的不以为意或敷衍都可能打击孩子下次主动询问的积极性。
让思考成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如果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势”,即习惯性地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思考,这样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那个关于铅笔和纽扣的问题,孩子可能会因为看到数字1.1,就习惯性地将其分为1和0.1,导致答案错误。这就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而导致的思维误区。
在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我注重倾听他们的解题思路,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孩子在考试或作业错,我更愿意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思考过程,了解他们看到题目时的第一反应。这样坚持下去,孩子就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考是学习的根本。现在的孩子需要转变那种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会独立思考。我的孩子是个有责任心、热爱阅读的孩子,成绩一直很好。但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他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进步,我觉得作为家长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帮助孩子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只有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把学习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我选择了与孩子共同思考,共同解决难题,一起探讨、一起欢笑。放下家长的架子,真心与孩子交朋友,用平等的姿态交流,才能赢得孩子的认可,激发他们思考的乐趣。
临近过年时,孩子决定用折纸的方法完成做灯笼的寒假作业。他查阅书籍、上网学习,花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当他遇到难题时,我们会一起加入,提供建议和操作上的帮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做这件事,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大脑思考能力。
让思考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当思考成为孩子的习惯,你会发现他们不再为学习而苦恼,不再为生活中的小事烦恼。希望这位家长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