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种情境下,轴承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一、热处理涨形法
偏心轴承钢的淬火由多种成分构成,包括淬火马氏体、未溶的二次碳化物以及约占12%至14%的残余奥氏体。这种不稳定的在回火过程中会发生体积变化。具体来说,回火时马氏体的分解会导致钢的体积收缩,而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则会使钢的体积增大。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转化量也会增加。为了满足工艺要求的硬度,可以适当提高回火温度,使残余奥氏体转化为体积较大的马氏体,从而增加工件的体积,即增加外径磨量。这种方法的应用使得原本因偏心轴承套圈缺陷而被认为是废品的零件得以复原。
二、化学沉积法介绍
对于那些尺寸公差超出设计标准的轴承零件,我们可以采用化学沉积法进行修复。该方法通过多种化学原料之间的化学反应,在零件表面均匀地生成一定厚度的金属镀层。随后通过特定的回火过程,确保金属层与原零件保持相同的硬度和力学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沉积只影响零件的尺寸大小,并不会改变其形状公差。对于那些尺寸公差稍有偏差的零件,化学沉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复手段。目前,该方法可实现的单边沉积厚度约为0.1mm左右。
三、偏心轴承套圈内、外径的修复策略
针对偏心轴承套圈内、外径的缺陷修复,首先需要精确测量各缺陷处的尺寸,特别是那些不对称型的缺陷。通过计算,得出最小磨量(即达到成品尺寸偏差时的磨量)M。在磨削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零件进行中心偏移操作,偏移的方向应能使缺陷处的磨量增大。最大偏移量设定为M/2,这样就能对缺陷处进行重点磨削,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