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负荷计划,也称为工时计划,以工时作为衡量负荷与能力的标准,是生产计划中的基础性环节。
为了实现工作量(负荷)与人员、设备能力(人、机)之间的平衡,制定负荷计划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确保生产计划特别是日程计划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生产管理专业人员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编制负荷计划的目的
(1)实时掌握负荷与能力的变化情况。
(2)为生产量与交期提供策略和预警支持。
(3)维持生产制造车间的作业率在适当水平。
二、制定可靠负荷计划的标准
(1)以产品种类和工艺阶段为基础,确立平均工时作为基准负荷。
(2)对人员和机械的生产能力基准值进行设定和测量,确定基准能力。
三、负荷计划实施的关键点
(1)确保负荷与能力之间的平衡,避免负荷集中在某一时间段或工序上。
(2)提高作业率,合理分配工作量,避免人员或机器出现空闲,特别是在关键工序上。
(3)使日程间设备或人力的负荷变动保持在最小范围内。
(4)在日常作业中,由于各种因素如设计变更、紧急插单、设备故障等导致的负荷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预测并应对这些可能出现的误差。
四、负荷与生产能力的调整策略
负荷计划的制定是为了在必要时采取调整措施,使负荷与生产能力相匹配并趋于平衡。这在整个生产管理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要调整负荷与生产能力,首先需要掌握(计算)生产能力的方法。包括:作业工时分析、产能计算图、以及设备故障率、开工率、开机率等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
五、实战案例:产能与负荷的平衡
以下是某公司处理新接订单的实例:首先通过评审确定订单,然后编制产品设备负荷表,接着计算各型号设备的总基准产能。例如,甲设备3台共可提供540小时的产能,乙设备1台提供180小时的产能等。最后进行设备产能与负荷的平衡分析。
六、产能与负荷平衡的计算与分析总结
(1)计算设备或人员的生产能力。
(2)根据产品种类和工艺阶段计算出相应的工时负荷。
(3)按机械(人员)别和工艺阶段进行负荷汇总。
(4)比较和分析负荷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5)进行必要的负荷和能力调整,确保两者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