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萨蒂与约翰·凯奇,这两位在音乐领域中交相辉映的音乐家,各自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前卫的理念,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埃里克·萨蒂,生于法国诺曼底翁弗勒尔的他在7岁便开始弹琴,13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音乐创作,即使在学院派的背景下,也并未被规规矩矩的作曲法则所束缚。萨蒂的音乐,早在20世纪来临之前,就已经预示了现代新音乐形式的开端。
而约翰·凯奇,1912年出生于洛杉矶,他的音乐学习之路起初是绘画,后随勋伯格学习作曲。深受铃木大拙的禅宗思想影响,他将这一思想巧妙地融入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萨蒂的《烦恼》与凯奇的《4分33秒》这两部作品,虽时隔半个多世纪,却在音乐创作上实现了多重交集。凯奇的《4分33秒》无疑受到了萨蒂的影响,在这首无声的乐曲中,休止符长达4分33秒。而凯奇也曾以10名钢琴演奏者表演萨蒂的《烦恼》,将这场演出持续了长达19小时40分钟。
萨蒂的文字作品《失忆症患者回忆录》描绘了音乐家的一天,也仿佛在描绘他自己的生活。他追求对生活的控制,甚至对食物、穿着、作息都有精确的要求。而凯奇在写作中,也常常体现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的思考。
在音乐创作与写作中,萨蒂与凯奇都展现了出色的张力与跳脱。萨蒂的《表演指南》以法语26个字母的顺序排列,包含了乐谱上的常见术语以及他独特的表演指南用语。而凯奇的演讲文字,在形式上对萨蒂也有所传承,他追求阅读的节奏感,同时也注重文本的跳脱风格。
萨蒂的交响戏剧《苏格拉底》早于他的第一件“家具音乐”作品,但已蕴含了家具音乐的创作思想。而凯奇作为人,虽与法国的萨蒂国籍不同,却都对东西方的有所涉猎。凯奇对禅宗的深入研究,使他的音乐创作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两位音乐家的作品,无论是在音乐领域还是在文学领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科克托曾评价萨蒂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而在凯奇看来,萨蒂的创作既相似又迥然不同,仿佛跨越时空的致敬。他们的作品就像莫奈的干草垛,被识别、被铭记,却无法被精确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