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算来,OKR在已有六载,然而大部分管理者对其仍知之不详。有的用其替代KPI算奖金,有的分不清O与KR的界限,有的将KR当作工作计划。这导致OKR不仅未成助力,反而成了阻碍。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深度解析OKR落地的10种陷阱”。无论是我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在落地OKR时都曾遇到过许多挑战。那么,如何规避这些挑战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全面解析。
请允许我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名叫黄勇,在IT行业已有十五年的工作经验。我曾在SaaS行业、架构领域、企业内训等方面都有所研究和工作经验。我写过一些技术博客,也出版了一些技术书籍。2015年,我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并开始实践OKR的落地技巧。
OKR这一概念源于何处,为何而生,这些都是初次接触的人会问的问题。其实简单来说,OKR就是目标(Objectives)和关键结果(Key Results)的组合。它起源于Intel,发展于Google,是一种目标管理工具。在我看来,OKR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沟通工具,是激励工具。
在OKR中,O是成为市场的领跑者,是公司的长期或短期目标。而KR则是与目标高度相关、可度量、可检验的关键结果。不要将OKR写成任务或工作计划,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结构化的树形关系,一个O包含多个KR。
有人可能会问,OKR与KPI有何区别?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OKR更加强调主观能动性,不与奖惩挂钩,对团队的自我成长更有帮助。OKR的落地实施也有其“三板斧”技巧:设置目标、执行目标、评估目标。
在制定OKR时,需要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如,不要将OKR当作绩效考核工具;不要用KPI思维去做OKR;目标要聚焦,不要太多;KR要量化且可评估;不要将KR当作事项等。
关于OKR的复盘也非常重要。每个季度结束以后,开两个小时的会,一起复盘一下OKR的执行过程,是很有价值的。关于OKR的评分标准,我要强调的是要实事求是,问心无愧。
土壤和根基对于OKR的落地也非常重要。土壤即团队文化,根基即团队成员的内驱力。好的团队文化和内驱力能让OKR落地时事半功倍。
最后我想说,OKR是对人性的一种封装,是管理工具中的一种高明之举。它不仅适用于产品研发驱动的创新型工作,更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工具。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OKR,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TGO鲲鹏会。TGO是一个汇聚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专家的平台,我们可以在这里交流、成长。我也非常欢迎大家加入TGO,一起探讨OKR的认知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