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儒学之中,修心之道从不懈怠于世间琐事,仅需遵循天然法则,自然而然地修炼,此为功夫之要义。——王阳明
我们儒者,在修养身心时并未脱离日常事务,无需刻意寻找或避开什么,只需顺应自然的法则,保持一种与生俱来的平和心态,这就是修行的真谛。
在王阳明三十有二的岁月里,他迁居至钱塘西湖休养。传闻那里有一隐士老僧,终日不语,目不旁视。
王阳生好奇,遂前往探访。
王阳明以禅语发问:“此僧终日静默不语,又目不旁视,意欲何为?”
老僧闻言后惊讶地起身施礼,答道:“贫僧沉默不语已逾三载。而你以口说目看之言相询,不知其意?”
王阳明进一步询问:“汝乃何方人士,离家几何?”
僧人答道:“贫僧广东人氏,离家已久。”
王阳明再问:“你家中尚有何人?”
僧人答言:“仅存老母,生死未卜。”
王阳索片刻道:“你是否会思念母亲?”
僧人沉默片刻后答道:“心中怎能无念。”
王阳明笑道:“心中有念,虽不言不视,但言已在心,视已在心。”
僧人豁然开悟,合掌道:“大师之言深得我心,愿闻更深之理。”
王阳明答言:“父母之情乃天性使然,怎能断绝。心中有念,即真性流露。过于沉溺反致心曲扰乱。”
古语常言:“父母为灵山佛。不敬父母,何敬他人?不信佛法?”
言毕,僧人感慨落泪道:“大师所言极是。明日我便归家探望老母。”
翌日,王阳明再访该僧。其他僧众告知王阳明,那名三年的僧人已于夜半时分携行李归乡去了。
02
天地育万物于自然之中,人亦为自然。天道之理内含于人道之内,亦即寓于人心之中。
世间之事本无繁杂之处,若能除却遮蔽真心的欲望与执念,便能自然踏上正途。
所谓不刻意而为,即是遵从本心而,顺应内心的引导自然不会出错。
心中思母而身在打坐修行之人便是刻意为之的修行方式。如此修行又有何意义?倒不如归家侍奉亲人更为可贵。
若强行让自己做内心排斥之事,即便一生如此度过也难以成就大业。
昔日有神射手能百步穿杨而从不失手。一日皇帝观其射箭并设下赌局许诺赏罚。因心中杂念干扰其精神集中导致他首次失手。
所谓不刻意而为即让事情自然发生发展不强行干预改变以免其本源。
自然之态如水般流动无需强求无需固执即能达成所愿面对阻碍绕行而过积累力量一触即发方为智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