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怎么用

2025-04-1913:26:34常识分享0

KANO模型详解与应用拓展

KANO模型是由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发明的一种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工具。该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辨识需求的类型,以便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用户的满意度。

KANO模型将用户的满意度归纳为五种因素:必备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和反向属性。

必备属性是产品必须具备的功能,缺少这些功能会导致用户满意度的降低。例如,微信的聊天功能、抖音的短视频功能以及百度的搜索功能,都是产品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功能多数是吸引用户使用该产品的重要因素。

期望属性则是用户希望有的功能,增加这些功能会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不增加则满意度可能会降低。例如,早期的支付宝里的余额宝功能或百度搜索结果的精准性,都是用户期望中的标准。

魅力属性是一种能够带来惊喜的功能,拥有它能够大大提升用户的满意度,若没有它,用户的满意度也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比如增长或者微信的“拍一拍”功能,这种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功能往往能引起用户的极大兴趣。

无差异属性是指无论存在与否,都不会对用户满意度产生明显影响的属性。在产品成熟期,如果出一个具有无差异属性的功能,可能不会对用户产生太大的影响。

反向属性则是有该功能反而会让用户满意度降低的属性。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应避免创造出这样的功能。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一个功能属于哪种属性,可以通过定量调研来收集用户对功能的评价。具体方法包括询问用户两个问题:如果产品不具备该功能,用户的评价如何?以及如果产品具备该功能,用户的评价如何?根据用户的回答,可以判断该功能属于哪种属性。

KANO模型不仅可以用于需求的分析,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在参加社团活动时,我们可以从KANO模型的视角分析活动的各项设置和活动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参与者的期望和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开发人员应根据KANO模型的指导,夯实必备功能、发现期望功能、挖掘魅力功能并避开反向功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准的判断,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提高产品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