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专员是铁饭碗吗

2025-04-1915:10:37生活经验0

信息化与智能化的目标并非简单的“减负”。

其核心目的在于确保安全、规范和高效。

关于安全

以财务凭证为例,昔日纸质存档的方式仅有一份,如若遗失或损毁便无法还原,数据安全的保障较为原始,风险较高。

而今,信息化的引入带来了电子档的备份机制。从增量备份到全量备份,再到异地灾备,账簿不再单一存在,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也更强。

关于规范

以报销单的填写为例,过去报销人需依据个人理解填写内容,导致单据内容差异大,甚至出现不合规的情况。

信息化实施后,系统能够自动计算的内容交由系统处理,报销人只需手动选择规范内容。如此一来,报销单的填写更趋规范化,随意性大幅降低。

关于效率

以报销审批为例,昔日报销人需多次往返寻找审批人签字,耗时且效率低下。对于审批者而言,不断被打断也影响了工作效率。

信息化后,系统能够按照预设流程自动引导报销人完成审批步骤,无需额外寻找与等待。审批者也可按自己的时间安排集中处理相关事项,减少单位内耗。

信息系统的引入使得相关流程更加透明化。申请人无需频繁查找、询问制度规定,制度内容直接在系统中体现,大大提升了单位内部的办事效率。

对于信息化水平提升后人们为何感觉工作更累的问题,分析如下:

原因一:工作内容复杂化

以报销为例,现今更多采用电子化、线上化流程。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处理方式,报销人需额外处理查找、开具和打印等环节。

一些人疑惑为何不直接使用电子版。然而实际原因如下:一是为了维持财务审核的高效性,合理分配工作量;二是为了方便审计工作的开展;三是遵循相关法规要求;四是确保电子和纸质信息的双重保险。

原因二:可能性增加

例如在统计分析报表方面,过去无法完成的报表需求因信息化的引入变得触手可及。

领导对报表的多样化需求导致报表工作量的增加,这无疑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原因三:可控性下降

过去依赖专业能力工作较容易把控的情况下,如今则需要在软件系统上体现专业能力。

系统的不完善或不稳定可能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可控因素减少。对于这一点的不适应和挫败感也会使人感到身心疲惫。

信息化的推进主要为了单位整体的运作效率与安全规范。尽管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额外的负担和挑战,但只要合理利用并不断优化流程与系统,就能实现更好的工作效率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