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种形态相互交织而成。形体,即我们的躯体,为阳之体现;而灵魂,则为阴之象征。白昼时分,阳光普照,为阳之盛;而夜幕降临,月色朦胧,则阴气渐浓。故而,在日间我们需与外界互动,以促进阳气的升腾。至夜幕低垂,阳气逐渐消退,阴气则升腾起来,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世间众生便效法天地之理,阴阳二气相互平衡互补,成为了万物生长的根基。试看新生命呱呱坠地,多时沉睡于梦乡之中。那是因新生的躯体与灵魂正逐渐相互融合、相互适应。幼小之辈常惧惊吓,实为灵魂尚未完全适应躯体,易受外界之干扰而与躯体短暂分离,人们常言的“灵魂出窍”即为此意。随着时光流转、经历磨合,二者方能融为一体,至此方成大人。
灵魂本质属阴,偏爱宁静。夜间正是其休养生息之时。白日里灵魂被世事纷扰所困,故而在夜深人静之际需得调养。人的精神宜清静,而心常为外物所扰;人心虽喜静,却常为欲望所牵。过多的思虑与欲望会深深伤害到灵魂。当人入眠时,若灵魂得不到妥善的调整,便会产生梦境。
梦境乃是内心深处真实的写照。周公曾领悟到灵魂与躯体的真谛,他认为梦是灵魂对外界事物的异常反映。那些心态平和之人,很少在夜间做梦。人们常羡慕那些一觉到天亮的人。那些常为思虑与欲望所困的人们,其灵魂常受伤害。梦即是灵魂对这种状态的表达,是听其诉说心声的一种方式。非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梦境与实际情况相匹配所得的结论。
举例而言,若你平时少有梦境,但某日却梦见了你最亲爱的人并为之哭泣。这表明你近期遭遇了困难或感到委屈。灵魂需找到倾诉的对象以调整自身。在这种情境下,梦中多见母亲的身影。因母亲是与灵魂最初接触的人,给予了灵魂最初的安全感。在任何时候,当灵魂受到伤害时,最先想到的便是母亲或给予我们温暖与安全感的人。当困惑消散后,这种表现便会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