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时期,我们正身处于一个由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驱动的全新数字经济时代。不同时育出不同的产物,这一点不言而喻。近段时间,因与众多用友生态的公司交流频繁,我深感商业发展正在从集团型企业向产业平台型等新型企业形态转变。支撑这种商业变革与升级的技术也正在从过去的ERP向BIP转变,预示着BIP时代的到来。
节前,在遵循人特有的节日拜访文化与礼俗之时,我拜访了一众一直以来支持我的朋友。我观察到,众多经营传统企业的朋友深陷焦虑之中。他们抱怨由于的冲击,企业增长乏力,再加上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影响,转型之路显得迫在眉睫。社会在不断细微变化中,许多微小的变动最终将演变为趋势性的改变。社会经济模式、生产业态、消费者习惯以及供需关系,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日益趋向数字化。
今日下午的一次交谈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观念转变。我的一位北京朋友,曾从事校企合作就业安置工作,现在因民航运输系统的不景气转行做猎头,专注于蓝领熟练技工领域。他告诉我:“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如果我还固守陈规,可能会落后于人,不转型则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地,最终被淘汰。我现在虽然面临风险,但转型总比等待要好。”这朴实的话语仿佛道出了许多传统企业的焦虑核心。这些企业渴望进行互联网转型,但若只是盲目转型而非策略性转型,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这也解释了为何众多企业在尝试数字化转型、融入互联网、拥抱高科技时,会因转型失败而倒下。
不论是之前提及的数字经济时代还是现在的BIP时代,似乎都聚焦于大型企业。对于我们这些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社会就业提供主要渠道的微小型企业而言,它们也同样受到时代变革的影响。写至此,我对于我们这些在常态化下的创业者感到更加忧虑。在2022年的背景下,我虽努力工作,几乎全年无休,但常常事与愿违,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一位战略股东劝我知足,但他不知道的是,当付出无法换回相应回报时,那种绝望会弥漫全身。我经常思考,我们这样的创业型企业和我们的客户是否能熬过下一个春天?在未完全消退的后时代里,我们需要继续努力适应与生存。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雇主与雇员的角限变得模糊。我们创业者既是员工又是雇主。最近在樊登读书APP上听到关于《裂变式创业》的讲解,其中的策略和观点如用币投票总经理、变成自媒体建立社群等,让我感到振奋。它们让我相信,即使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小人物也能创造出一个自由、平等、创新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