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路图,只需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便能抓住其核心要点。
当你对这张电路图的关键点进行标记后,是否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LM393芯片。这款芯片内部集成了两个电压比较器,每个比较器都拥有两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这两个输入端分别被称为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当同相输入端的电压高于反相输入端的电压时,输出端将呈现高阻态;反之,当同相输入端电压低于反相输入端时,输出端则输出低电平(0V)。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通过接入上拉电阻的方式将高阻态转换为高电平,此时高电平的电压值与上拉供电电压相符。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C9013。它是一种NPN型三极管,拥有基极(b)、集电极(c)和发射极(e)三个极点。当对基极(b)施加高于0.7V的高电平电压时,基极(b)与发射极(e)之间会导通,进而导致集电极(c)与发射极(e)之间也导通;而当基极(b)处于低电平(0V)时,集电极(c)与发射极(e)之间则会断开。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电路的工作机制。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开始解析。
第一部分,关于1n4148二极管。当将二极管的正极接入电路,负极接地时,在二极管正向导通后,其正向压降为0.7V。它起到的作用是稳定电压,将接入点的电压钳位在0.7V。随后,经过R22、R23串联分压,计算得出0.91/(10+0.91)×0.7=58.387mV的电压值。这个电压值将连接到LM393芯片内部电压比较器A、B的第二引脚反相输入端和第五引脚正相输入端。
第二部分,次极充电绕组输出的电流经过DK1(两只MUR1660CT)超快恢复二极管进行整流,再由C13进行滤波,VD7(6A10)二极管用于防止电流倒灌。充电电流在流经电池正极进入、负极流出后,会通过R20电流取样电阻接地,形成充电电流回路。R20上的压降即转换为电压,这个转换电压的大小变化直接反映了充电电流的变化。这个转换电压随后被加到比较器A的正相输入端(lm393的第三引脚)。
第三部分,关于1N4742稳压二极管。当其负极接入电路,正极接地时,接入节点的电压将被稳定在12V。红色圆圈标记的等电位点为LM393芯片供电,同时也为比较器A和B的输出端(第一引脚和第七引脚)提供了上拉电阻(R22、R19)的供电。当比较器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时,其输出电压为12V。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详细解释,你对这张电路图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入了呢?如果仍有疑问,明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