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的涨价潮已成。昔日每小时间仅需支付0.5元的共享充电宝,如今在部分区域价格飙升至4元至8元,甚至高达每小时10元。
背后究竟是谁在操纵这价格?
定价背后的力量
“用餐时借用一个充电宝,归还时竟发现被收取了15元!手机还没充满电,这共享充电宝何时变得如此昂贵?”北京的张先生向中新经纬透露了自己的疑惑。
张先生还分享了其历史订单记录,揭示出在短短一年内,其周边共享充电宝价格的显著上涨。
经过调查发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中,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普遍提升至每小时4元左右,而在热门景区和特定场所更是高达7、8元甚至10元每小时。
据了解,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主要分为自营和代理两种模式。由于代理商能够快速拓展中小商户,因此大多公司选择采用这种模式。与此代理商在定价上也具有较大话语权。
怪兽充电对中新经纬解释道,他们在定价时遵循市场化原则,结合不同POI(点位)的商户品牌定位和消费者消费水平与代理商进行定价商议。还会根据消费者使用习惯和反馈调整价格以提供更合理的费用。
尽管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价格稍高,如3元至6元每小时,但在景点和酒吧等高消费高频率场所,因运维成本、设备使用频率和折旧率较高,价格可能达到8元每小时。
那么,为何不采用统一的定价策略呢?怪兽充电方面表示,他们其实没有统一的定价权。
利润流向何方?
既然价格由代理商和商户商定,那么在共享充电宝普遍涨价的背景下,他们是否真的赚到了钱?
成都商户陈女士透露,她的店内放置了怪兽充电和街电两种共享充电宝。定价由代理商制定,她每月的提成比例在50%至75%之间。她上一次从怪兽充电宝中分得了171.68元。
陈女士表示,尽管她每月的共享充电宝收入大约在200元左右,但有时因店铺关闭而无法获得收入。
新疆克拉玛依商户王女士也分享了她的收益情况。她店内的充电宝价格为3元每小时,提成比例为80%。她对充电宝的收入并不抱太大期望。
有业内人士透露,共享充电宝的利润其实大部分流向了代理商。一位从事共享充电宝代理的王先生表示,“如果能铺到足够多的商户,月入过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企业如何应对?
随着价格的持续上涨,共享充电宝企业开始面临亏损的压力。
以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为例,他们的移动设备充电业务在2022年第二季度出现了营收下降的情况。与此他们的净利润也由盈转亏。这表明企业正在为高昂的定价权付出代价。
面对这种情况,怪兽充电CEO蔡光渊表示给他们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小电科技等公司则开始寻求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未来的路在何方?
头部企业正努力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除了继续优化现有业务外,他们还在探索新的领域如白酒品牌孵化、短视频领域以及电单车共享充电桩等。但未来的路仍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