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经济理论的核心假设,每家企业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一目标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不同理解方式可能会带来显著的差异。利润的内涵不仅限于周期性的财务指标,更应着眼于短、长期的企业业绩增长平衡,以及度思考利润问题,采取长期视角经营企业。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具有启发性的数据:
据统计,欧美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可达到40年之久;
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介于40至42岁之间;
相较之下,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通常在10至12年之间;
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仅有7至8年;
而中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更是短暂至2.9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5年。
与此相比,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达到12年,日本企业的整体平均寿命更是长达23年,其中大企业的平均寿命更是高达58年。
全球各国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数量中,日本以25321家位列第一,则有11735家,而仅拥有75家。这一巨大差距背后的原因涉及众多因素。本文仅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念展开讨论,以期能给您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
开放后,随着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显著提升,各行各业蓬展,积极与国际接轨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多数企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市场红利,缺乏对长期和本土化的战略思考。这导致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至上。
实际上,追求利润最大化应是一个长期的、度的视角,而非局限于短期的利益。它不应仅以增加公司所有者的收入为唯一目的,而应包括非财务指标的增长,如人力资本的增值、研发能力的提升、高效的战略执行力等。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及增强公司各层级间的关系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提供几点思考方向以帮助企业明确其存在的价值,善待员工并采取长期发展视角经营公司:
一、创造社会价值与节约成本
企业或公司的存在基础在于能够为社会运转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工业的发展通过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并整合了各类技能组合。企业在提品或服务时,应思考如何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
从原材料加工到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专业设备和高效的运营能力。企业的目标应是专注于某一环节,与其他环节协同工作,以提升社会总生产力。
二、满足客户需求与提供服务
企业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或服务。有些产品创造需求,如电脑、手机等在问世前并不存在市场。企业通过满足客户需求来创造产品和服务。
市场上所有的有形和无形产品都由企业创造,如汽车、房子、衣物、电脑等。软件、游戏、短视频和咨询服务等也满足了客户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三、正确理解"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应仅以边际成本和收入为利润最大化的指导原则。利润是企业行为或决策的效力检验结果。现今的"利润最大化"更应理解为"利润率",即包括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在内。
某些细微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我国企业面临重大挑战。将追求利润率的最大化的眼光转向整个企业的层次是非常重要的,使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够参与其中并分享到这种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