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解释结构模型(I)
解释结构模型(I),即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以其简称来说,是一种用于系统工程研究的独特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梳理和分析系统结构关系。如在所示的有向图中,已知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此时就可以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找出各要素间的层级关系。
当能够绘制出有向图时,实际上可以将此图形数据化,即转化为数学矩阵形式(即原始数据输入)。例如,上图中的数据格式可以如下对应:如要素1对要素3有箭头表示的影响关系,则在相应的单元格中填入数字1;类似地,若要素1对要素4或要素5有影响,则在对应的单元格中填入1;若要素1对其他要素没有影响关系,则对应单元格为0。输入好数据后,即可利用SPSSAU进行分析处理。
特别提示:
对于解释结构模型I的数据格式,其精确性至关重要,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
在I的数据格式中,数字0代表无影响关系(同时右下三角区域的数字必然为0,因为元素不会影响自己),数字1则表示存在影响关系。
SPSSAU在处理数据时,默认将第一行视为要素名称。若第一行为数字,则系统会自动将其视为未提供要素名称,并默认命名为“要素1”、“要素2”等。
二、解释结构模型(I)案例分析
1. 背景介绍
当前有一个系统图示及其对应的数据格式如下所展示:
2. 理论分析步骤
第一步:提供“邻接矩阵”,即原始数据。
第二步:通过将“邻接矩阵”与单位矩阵相加,得到一个新的矩阵。
第三步:计算得到“可达矩阵”。此矩阵中的数字表示经过各种路径后,“某要素”是否能够直达“另一要素”。其计算公式为:“可达矩阵”=“邻接矩阵”+“单位矩阵”。其中,数字1表示存在路径,数字0则表示不存在路径。
第四步:计算得到“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及其次表”。其中包括“可达集合R”,“先行集合Q”,以及这两个集合的交集“交集A=R∩Q”。
第五步:计算层次分解,此表格用于展示各要素的层次分布关系。
第六步:SPSSAU将自动生成“有向图”,即“邻接矩阵”的图形化展示。
特别提示:除了“有向图”外,虽然I还可以进行“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分析,但当前SPSSAU尚未提供此功能。
3. 操作说明
将数据输入或粘贴到指定表格中,然后点击“开始分析”即可进行操作。
4. SPSSAU输出结果解析
SPSSAU共输出5个表格和1个图,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析阶段和结果。
5. 文字分析
6. 剖析关键点
解释结构模型I的数据格式是怎样的?
在使用SPSSAU进行解释结构模型I分析时,数据格式中数字0代表无影响关系(右下三角区域的数字必须为0),数字1则表示有影响关系。SPSSAU默认要求数据格式的第一行为“要素名称”,若第一行为数字,则系统会自动识别并默认命名。
关于解释结构模型中的层次关系示意图?
目前,SPSSAU尚未提供“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