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汽车的动向并非如表面所见的消极。实际上,该公司近期在各地频繁设立新公司,如11月22日佛山集度有限公司的成立,以及随后阳泉集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落地。极越还在东莞、重庆、青岛、厦门等地开展业务,涉及汽车制造下游的多个领域,包括整车和零配件销售、充电设施的运营以及互联网数据服务等。
自夏一平CEO今年初对营销和销售团队进行重大并亲自领导营销活动以来,极越的动作不断。面对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极越似乎正在加快步伐。
回溯几年前,极越的诞生也曾引起一时的热议。当时百度与吉利合作成立集度汽车有限公司,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这就是极越的前身。集度ROBO-01的发布以及百度“汽车机器人”的热度,使市场对百度造车充满期待。
造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造车资质方面,曾给极越带来过困扰。在沉寂一段时间后,极越以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身份重新出现,百度和吉利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极越首款车型“极越01”的推出,标志着百度在造车领域的动作逐渐减少。而在吉利体系中,极氪作为吉利的“亲儿子”品牌,得到了重点扶持和高度关注。这使得同价位的极越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
在产品设计方面,极越采用了未来化和科技感的风格,但最大的争议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元素,如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取消以及半幅方向盘的使用。尽管在智能驾驶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驾驶需求又体现了科技感,但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这些独特的设计可能并未成为极越的竞争优势。
在电车市场千变万化的三年里,极越也在不断调整其战略。在20-3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电车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小鹏P5、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以及极氪001等品牌都已形成了自己的产品效应。相较之下,极越的竞争优势相对薄弱。
在吉利的整体产品策略中,极越的定位空间有限。如果想通过智能驾驶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极越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这一目标。国产电车的市场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许多品牌已经开始在下沉市场走量。留给极越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2023年10月,极越首款车型正式上市,然而由于定价偏高、用户权益感知不足以及品牌知名度不足等问题,上市后仅一个月就降价3万元。夏一平在采访中表示,极越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愿意为此做出尝试和努力。
如今,极越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或许可以借鉴零跑的翻盘路线。零跑曾一度不被看好,但通过推出新车型和价格策略的调整,其销量已跻身新势力排行前列。对于电车市场来说,成功的产品低价平替是一个迅速起量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