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penAI与Figure AI这一行业巨头的“分道扬镳”,标志着AI领域的新篇章——“各自为政”时代的到来。
2月20日,备受瞩目的Figure 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所预告的全新技术成果终于揭晓——公司推出的端到端通用控制模型“Helix”。这款模型是在脱离OpenAI后的独立研发成果。
在Figure AI官方发布的演示视频中,搭载Helix模型的机器人展示了出色的多模态感知能力和端到端反馈能力,执行任务包括在人类指令下将指定物品放入冰箱等复杂动作,这些物品不仅包括常规物体,还有如会动的仙人掌等特殊物体。
这段视频展示了Figure AI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强大实力,也证明了即便离开OpenAI的支持,Figure AI的机器人技术依然能够“独步江湖”。
这一变化也反映出“AI平权”理念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发展。谁将成为AI模型与机器人本体的“链主”,这一问题尚无定论。
此前,OpenAI通过股权合作方式,为机器人提供“大脑”,而机器人本体企业则负责躯壳。随着Figure AI的独立,这种合作模式正面临挑战与变革。
2025年2月初,Figure AI正式宣布与OpenAI终止合作,并宣布将发布自己的具身智能模型。
根据Figure AI发布的Helix技术文档,该模型通过一套网络权重在两个机器人上同时运行,并协调完成涉及35个自由度的空间动作。Helix采用了创新的“双系统”架构,包括拥有大量参数的视觉运动策略模型和通过互联网参数预训练的视觉语言大模型。
与此Figure AI正在积极筹备C轮融资。市场传言称,该公司正寻求以40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10亿至2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超算中心的建设。
从传出与OpenAI“分手”的消息到独立研发出具身智能技术,仅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这一速度令人联想到DeepSeek引领的“AI平权”潮流。
产业链迎来新机遇“2025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我们将看到更多机器人的生产与运送,并致力于解决家庭机器人技术。”Adcock展望道。
随着Figure AI与OpenAI的合作结束,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可能更加倾向于本体企业产业链的发展。尽管Figure AI在海外的影响力较大,但其产业链中可能包含企业的深度参与。
摩根士丹利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列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其中,有56家企业位列其中,显示出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已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并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份额高达63%,特别是在机器人的物理构造部分,集成商的占比达到了45%。
目前,多家国内企业已透露与Figure AI有接触或合作。例如领益智造为Figure AI机器人提供多种结构件和散热模组等产品服务;长盈精密也透露了与Figure AI及北形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合作关系并已接获订单。
这些消息刺激了相关公司的股价上涨。而根据券商的不完全统计,还有更多国内厂商与Figure AI有合作或接触。
“目前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交易已经相当拥挤,而Figure AI产业链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德邦证券电子行业分析师张威震指出。
多位研究人员认为中美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方面基本同步。预计到2025年,全球产销量将达到约2万台左右,初步放量时间可能在2026—2027年。与新能源车产业相比,当前正处于放量的前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