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子的例子10个

2025-04-2006:52:23综合资讯0

诗词界的“理趣之争”

何为诗词界的“杠精”之举?

苏轼曾有句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然,有人于评论区中对此句提出质疑,言道:“此句有误,有人纵使读书破万卷,也未必能气质高雅。有人未曾读书,亦可风度翩翩,气自华。”此番言论,便是对诗词的过度解读或称“杠精”之举。

铁马冰河胆气壮,

赵秦纷争英雄榜。

金牌道塞朱仙镇,

夜枕高枕梦边疆。

有言者曰:“金人非匈奴,此处用词欠妥。”然此言并非无理之争,而是对诗词精确性的探讨。

再述一例,更为典型。那便是出自岳飞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有人不解其意,质疑诗中用词。对此,苏轼的解释是,此处之“匈奴”非指实际,而是为了表达强烈的对比情感——即岳飞的壮志与悲剧性结局的对比。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令人深感震撼与无奈。

历史上,诗词界的“杠精”屡见不鲜。诸如唐宋八大家间的诗文之争,亦常有此类趣事发生。

苏轼与王安石的不合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次,苏轼见王安石桌上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便心生疑虑。他自恃才高八斗,认为相国不可能连菊花与桃花的性状都分不清。于是他添上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事后证明王安石所言非虚,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亲见黄花落地的情景才深感羞愧。

再看张继的《枫桥夜泊》,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也曾引来欧阳修的质疑。他认为三更半夜并非敲钟之时。此言一出,引起轩然,众多诗人用诗句反驳他。时至今日,寒山寺仍保留着半夜敲钟的传统,不知是否欧阳修之力所促?

有些“杠精”并非因见识短浅而发村学究之论,而是思维受限所致。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曾遭杨慎质疑:“千里莺啼绿映红,谁人听得见?谁人见得?”他主张应改为“十里”。“千里”并非实指距离,而是虚数与夸张手法,用以描绘江南的广袤春色。若改为“十里”,则意境大为逊色。

再说杜牧的另一首诗《赤壁》。许彦周读后大为不满,批评其只关注战争胜负而忽视民生疾苦。然而杜牧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小事(如二乔被捉)来隐喻大事(如战事兴亡)。此乃诗之常见写法也,“杠精”只因一叶障目而不见其深远意境。

后世面对这类“杠精”,也不乏开导和点评之人。冯集梧为杜牧诗作注时便对许彦周的看法予以回应:“村学究之见识!”恰如其分地点评了许彦周的片面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