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2025-04-2011:36:21综合资讯0

自古以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寻常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在七件大事中,能源的来源一直与人们息息相关。我记事以来,在北京的通州,每家每户烧火做饭用的都已不再是柴,而是煤。通州何时开始烧煤的具体时间已经难以考证,但那些关于煤铺的记忆,却因我儿时的经历而显得格外鲜活。

我成长于通州城教育会胡同的家中,煤铺仅一墙之隔,我常常流连于此,耳濡目染地了解了许多关于煤铺的往事。掌柜、伙计,还有那些用来称量煤炭的秤具,都成了我童年的玩伴。

通州的商铺常以字号示人,如“大顺斋南果铺”“万通酱园”等,而煤铺则大多以掌柜的姓氏命名,如“马记煤铺”“刘记煤铺”等。教育会胡同的煤铺虽无华丽招牌,却也自成一派。每当家中缺煤,只需一声呼唤,煤便会被送到家门口。

历史上的通州东大街是繁华之地,能在这样的地方开设煤铺,绝非易事。记得东大街的“马记煤铺”坐南朝北,坐拥两扇漆黑的大门,里面的煤场和票房都显得井然有序。那时的煤铺不仅有实打实的好货,更有掌柜们的实在人品。

在那个时候,煤是生活的必需品,从黑黝黝的煤块到家家户户的温暖。那些年里,“叫煤”成了特有的名词。那时买煤并非易事,不仅因为煤的分量重、容易弄脏,更因为送煤工的辛勤劳动。他们被称为“煤黑子”,虽然工作辛苦,却为千家万户带来了温暖。

北京的煤铺历史悠久,早年间也经营原煤。那时煤炭分等级,皇宫和王府用的都是上等宁夏太西煤。而普通百姓家的煤炭则来自门头沟等地。如今回忆起来,那些用煤的日子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新建立后,随着公私合营的实施,煤的经营改为统购统销。通州的煤铺逐渐转型为国营的煤建门市部。从那时起,制作好的煤炭从手工转向了半机械化甚至机械化生产。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北京的蜂窝煤。它不仅方便储存、燃烧效果好,还省去了频繁生火的麻烦。其背后更是体现了无数工匠的智慧和汗水。从和泥、摊平、切茧儿到摇筛、晾晒、堆垛入库等步骤,每一步都凝结了匠人的心血。

说到叫煤和买煤的经历,我还记得小时候拾煤渣的趣事。为了给家里省下买煤的钱,我们会去工厂、饭馆等地方拾取未烧透的煤渣。虽然手脸都脏兮兮的,但那份为家庭分担负担的快乐却是难以言表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保的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的实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绿色、环保和便捷。从此之后,通州城里那些与煤有关的故事逐渐成为回忆中的一部分。

如今在生活的忙碌中回望过去那些与煤有关的日子不禁感慨万分。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那些关于煤铺的记忆都已渐行渐远但它们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成为那个时代最宝贵的记忆。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见证了生活的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如今再回首那些与煤有关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感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与煤炭相关的生活细节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它们在心中留下的那份温暖和感动却是永恒不变的。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够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