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设备制造水平
在当前的工艺水平下,LNG真空绝热储罐、真空泵池等设备难以达到完全的真空绝热状态。由于这种限制,这些设备会与外部环境发生缓慢的热交换,进而产生BOG气体。
加气站中的流量计多数采用质量流量计,存在零点漂移的问题。当其在零点以上时,会导致实际加气量超出计量加气量,从而造成加气站的隐性损耗。部分加气站采用的体积流量计则因无法实时采集液体密度而造成较大偏差。
2.2 人员操作水平
人员的操作对于设备的运行效率及损耗有着重要影响。不当的卸车操作,如增压、排压等过程控制不精确,均可能导致大量排放。如果泵的频率过高,特别是在卸车后期,容易导致泵池进出液流量不平衡,造成泵池排空。
加气完成的系统处理中,泵在停止运行后,泵池及管道中的残留液体气化速度较快,若处理不当,会导致储罐压力快速上升,排空储罐。
加气频率过高或储罐压力过高时,可能导致加液压力过高,引发安全阀起跳,造成气损。
更严重的是,放空管理的不严格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储罐压力达到排放压力需进行放空时,若操作人员未严格监控,未及时关闭放空阀,将造成能源的浪费。
2.3 工艺设计原因
加气站的设计过程中,工艺管路较长,阀门、弯头、法兰等数量较多,导致LNG在管路流动中产生较大阻力,进而产生热量。
为保证泵的正常运行,需要LNG潜液泵池及LNG柱塞泵头进液充分。如果工艺管路设计不合理,会造成进液及回气的阻力加大。例如,储罐出液口与潜液泵进液口正压小,导致潜液泵池正压头不足,进而造成潜液泵进液不足。
在LNG工艺管道保冷设计中,虽然采用了绝热材料保冷或真空管道等方式,但在材料选择及制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绝热材料的选择应严格按照《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执行,但实际中有些加气站采用的绝热材料并不适合LNG保冷使用。
对于真空管道,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各厂家生产制造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真空度寿命短。
2.4 外部因素
加气站的运行初期,由于加气车辆较少,加气量达不到设计规模,导致LNG储存时间过长。下一次加气时,储罐内滞留的液体吸热后回储罐,造成储罐温度和压力快速上升。
部分运输公司对运输损耗有考核指标,因此部分运输公司工作人员可能通过一些手段影响卸车数据,给加气站带来损耗。
3. 设备方面应对策略
鉴于当前设备制造技术的限制,我们应尽量采用绝热效果更好的设备。例如,用真空缠绕储罐替代珠光砂填充的LNG储罐。定期检验并维护真空设备及管道的真空度。
3.2 人员操作培训与规范
应规范加气站的各项操作规程,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卸车时必须进行平压操作,并确保储罐与槽车之间的压力平衡。严格执行对储罐进行多次置换的操作步骤等。
同时, 要优化进液计划, 避免多次卸一车的情况, 以及在泵池进液情况不佳时调整潜液泵频率, 以保持泵池的进出液流量平衡。
针对外部因素, 除了加强运输过程的监控外, 还可以通过增加加气站的销量来减少气损。
安全小贴士
请各位加油LNG加气站工作人员关注安全管理, 获取最新实用文档、应急预案、运营工具等, 以保障站内安全及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