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气凝胶这一科技材料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市场开始涌现出多种以气凝胶为主要卖点的防寒服。商家大肆宣传其产品所采用的“气凝胶”,号称其为航天领域的专属材料,并宣称其能够提供超越羽绒的保暖效果,同时保持轻巧与透气。那么,气凝胶是否真的能够成为新一代的冬季保暖神器呢?
气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材料,其内部包含大量封闭的微孔。这种材料以其极低的密度和出色的隔热性能而闻名。尽管业界对于其定义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通常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结构。只要物质能够保持基本形状不变,具有高孔隙率(通常在80%以上)和低密度,那么它就可以被归类为气凝胶。
记者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了众多的气凝胶产品,包括防寒服、棉服、棉裤、保暖和保暖被等。但通过观察产品的水洗标签,记者发现许多产品所使用的面料与气凝胶并无直接关联。而那些与气凝胶相关的填充物,其成分则较为复杂。
在深入了解后,记者发现许多市售气凝胶产品的填充物主要是聚酯纤维(涤纶),或是由聚酯纤维与其他面料进行混纺制成。针对聚酯纤维是否能够形成真正的气凝胶结构,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黄晨教授表示了疑虑。
黄教授解释道,气凝胶纤维的力学性能相对较弱,其高孔隙率的特点使得它无法支撑聚酯纤维的纺丝过程。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并未真正实现气凝胶结构。许多商家采用的是气凝胶涂层技术,即在面料上涂覆一层二氧化硅气凝胶。这种涂层往往较薄且脆弱,容易在磨损和洗涤过程现脱落,从而影响保暖效果。
虽然有品牌声称其防寒服采用聚酯纤维和聚酰亚胺纤维混纺,并利用聚酰亚胺纤维在航天服中的隔热作用进行宣传。航天服作为一种特种个人装备系统,其设计远比普通防寒服复杂。气凝胶更适合在高温或极端环境下使用,而非一般日常防寒需求。
记者试穿了一款标榜有聚酰亚胺纤维的气凝胶防寒服,并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了体验。虽然该产品确实具有一定的保暖性,但长时间穿着会感到闷热。消费者的反馈也显示其在极低温度下的保暖效果并不如传统羽绒服。
总体而言,尽管市场上气凝胶产品众多,但许多产品在结构和性能方面存在模糊之处,过度炒作概念的现象较为普遍。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仔细查看产品的面料标签,并按照自身需求进行理性选择。
虽然气凝胶具有一定的科技性和创新性,但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尤其是日常防寒领域,其表现并不如部分商家所宣传的那样神奇。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保持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