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月的尾声渐渐临近,我们是否已经开始行动年初立下的那些“小目标”了呢?拖延是人的本性,今年的特殊状况似乎为这种拖延提供了更加的理由。老师在最新力作《:我的成长观》中,深度复盘期间的思考,分享成长心得,帮你抵御恐惧、焦虑与迷茫。
站在2021的起点,让我们一同改变,从现在开始。制定目标本身就是规划能力的一种体现。目标往往是阶段性的,很少有人将目标设定为一生的长度,那便是理想了。设定目标就像爬山,每一阶段完成后,都可以挑战更高的山峰。
目标不宜过大,过大则难以完成,容易遇到挫折;过小则无需费力即可完成,无法带来成就感。制定目标也是考验规划能力的过程。确定了目标后,还需要克服惰性,因为每个人天生具有惰性。比如设定了当天读完一本书的目标,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这就是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
期间,许多人长时间待在家里,出现了“手机控”的现象。这也带来了专注力下降的问题。若每过几分钟就查看手机,很容易导致思维分散、内心焦虑。我们还要了解一个经济学术语——沉没成本。比如一部电影,即使觉得不好看,仍不愿退场,因为已经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成为了沉没成本。当发现不合算时,要迅速止损,不要坚持。
人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其实是一种放弃的能力,与抗干扰能力和自控能力是相连的。生活中有太多好玩的事情会干扰我们,比如有趣的信息、朋友的邀请、美食的诱惑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这种心理拉扯中,忘记了原本设定的目标。从长远来看,真正能区分人与人的是对时间的利用。
有效利用时间的第一点就是要做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在具体做法上,我们要学会分用时间和利用零碎的时间。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学会思考比执行更重要,设计人生比忙碌更重要。目标需要规划,人生需要设计。抓住重要的事情去做,才能让忙碌更有方向感。
还需要留些时间给身体,记得锻炼。健康的身体是做事、提高效率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是的优秀人士对话的途径。要想进步更快,应该多读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科技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