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夜的“悲欣交响”
此次音乐会的标题为“莫扎特与福雷的交响乐章”。闭上双眼,回忆的旋律将我拉回至古典音乐的温暖怀抱。在过去的岁月里,我的音乐库日渐丰富,我曾有些自大地认为莫扎特的音乐过于单纯。但今晚,我选择的是这场融合了两位不同时代作曲家风格的音乐会。
福雷,这位可能不那么为大众所熟知的法国作曲家,却在我的古典音乐之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记得在翻阅焦元溥的《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之前,相较于他的德彪西和拉威尔,甚至萨蒂的成就,福雷在我心中的位置显得相对平淡。我作为自学成才的古典乐迷,多从口耳之言获取信息,于是曾一度认为福雷仅是一位二流作曲家。
福雷的独特性远不止于此。法国钢琴家科拉德在接受采访时提醒我们,福雷是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在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演变,从早期的沙龙风格到中期的个人音乐语言,再到晚年的朦胧与深邃。每一阶段都蕴藏着珍贵且美好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此次音乐会虽然没有选择福雷的钢琴作品,但科拉德对福雷音乐的解读,已足够激发了我对较少聆听的福雷音乐的好奇心。我期待着去琢磨由科拉德录制的福雷钢琴作品。
随着音乐会的深入,我逐渐被“莫扎特与福雷的交响乐章”所吸引。当晚,年轻的女钢琴家王雅伦的表演尤为出色。在她的指尖下,莫扎特的《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仿佛焕发出了新的生命。特别是在第二乐章《柔板》中,那动人的旋律如潺潺流水般从她的琴键中流淌出来,令人感受到一种少年般的悲伤与无尽的希望。
莫扎特,这位创作力旺盛的伟大作曲家,虽生命短暂却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他的作品完成于其创作高峰期,可见其创作力的蓬勃。而当我在雨中驾车时,收音机里播放的莫扎特音乐更是让我对即将到来的现场表演充满了期待。尤其是王雅伦的演绎,让我感受到了莫扎特音乐中的少年气韵和那不经意间流露的忧伤。
中场休息时,我虽原计划留在音乐厅内继续沉浸在音乐氛围中,但想到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听福雷的《安魂曲》,我仍忍不住走出音乐厅与乐迷们交流。尽管如此,当合唱队以他们完美的声部唱起《安魂曲》的歌词时,莫扎特的《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仍在我心中回响。这两位作曲家的音乐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我心中奏响了一曲悲欣交织的交响乐章。
今晚的音乐会让我深感震撼与感动。莫扎特与福雷的音乐共同编织出了一幅美妙的交响画卷,让我难以忘怀。(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