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来临,果树叶片纷纷凋落,整个树体似乎陷入了沉寂的生长周期中,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作“休眠期”。果树并非真正地停止了所有的生命活动。
虽然从外观上看,果树的生长似乎减缓,树体活动减弱,但其内部生理生化活动却依然在默默进行。在冬季的低温环境中,树体内的淀粉逐渐转化为糖分,细胞液的营养成分也在增加,这增强了树体的抗寒能力。
果树的“休眠”状态分为自然休眠和休眠两种。
自然休眠是指即便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果树也无法萌芽生长的状态。它需要经过一定的低温条件才能解除休眠并开始新的生长周期。落叶果树的冬季落叶休眠就是自然休眠的典型表现。
对于果树设施栽培而言,了解自然休眠的特点至关重要。若不理解其特性,为了提前上市而对设施内的果树过早升温,可能会导致树体虚弱、花朵开放不均以及坐果率低下等不良后果。
自然休眠通常指的是在0至7.2度的温度范围内累积的小时数。不同种类的果树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所需的累积小时数各不相同。例如,苹果和梨需要1200至1500小时,而杏、李、桃则需600至1100小时。从事设施栽培的果农必须等待作物完成所需的累积低温后才能进行升温操作。
休眠则是由于不利的环境条件如低温、缺水等因素导致果树无法正常萌芽。在这种情况下,果树处于休眠状态。若气温在回暖后再度骤降,树体更容易遭受冻害。
在北方的冬季,气温低于7.2度的时间往往比果树的自然休眠期更长。也就是说,自然休眠期过后,果树会进入一段时间的休眠状态。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果农常采取树干刷白、早春喷水灌水以及喷布生长延缓剂等措施,以促使果树继续保持休眠状态,避免早春霜冻的危害。
尽管冬季的果树看似沉寂无动,但它们仍在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季节的变化。了解并尊重这些自然规律,对于果树的健康生长和丰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