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门窗一年能赚多少钱

2025-04-2112:50:33生活经验0

看似平凡的一块窗玻璃,却蕴深厚的科技内涵。许多人或许未曾深思过这个问题。

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的高级研究员、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领军人物,以及绿色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汪洪,却对此深思熟虑了。

现代窗户上的玻璃早已超越了其基本功能,通过高科技手段,它能够实现节能、防晒、除霜、防雾等多种功能。这些高性能的镀膜玻璃产品,已经成为降低建筑能耗、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材料。

汪洪博士,多年来致力于镀膜产品的开发流程研究,提出了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化制造技术的系统构想。他带领团队,针对镀膜玻璃行业的共性问题,自主开发了相应的技术及软硬件装备,大大提高了行业的设计与制造水平。

结合国外的工作经验和国内镀膜行业的现状,汪洪与刘静、余刚等团队,从基础开始,脚踏实地,开辟出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将玻璃镀膜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展现了科学中的“工匠精神”。

小玻璃背后的大学问

在2010年,刚从海外归来的汪洪,被邀请去查看一家厂商生产的镀膜玻璃产品。眼前的“五彩斑斓”让他意识到,镀膜玻璃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尽管欧美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通过玻璃镀膜实现建筑节能,但我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才开始涉足该领域,多以引进国外产品、技术及设备为主。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往往只学到皮毛便开始生产,导致我国虽然拥有上百条镀膜线,却仍存在效率低下、产品性能不足的问题。即使是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也常是在国外技术的框架下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和开发。

挑战“世界最佳模仿者”的身份

有人建议他,何不直接购买市场上成熟的产品?

汪洪认为,虽然可以购买现成的产品,但若长期依赖购买,就意味着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无法实现超越。

于是,在建材总院的支持下,汪洪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通过自主软硬件开发与集成,逐步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化制造技术国产化系统。该系统涵盖了玻璃镀膜材料基础研发、膜系设计、在线检测、工艺控制、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旨在实现产品设计开发的可预测性以及镀膜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他们的首个任务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系设计软件。之后又致力于解决“产品好不好”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研究,他们成功开发了适合我国镀膜产品开发的软硬件,实现了从镀膜玻璃设计到制造、质控的完整闭环。这使行业具备了开发高质量镀膜玻璃产品的实力和信心。

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奇迹

汪洪团队的研究成果——镀膜产品智能化制造系统,缩短了我国与欧美先进镀膜行业的技术差距,推动了镀膜产品向高端化发展,促进了玻璃产业结构调整。

他们重视材料基础研发,成功开发出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多种高端镀膜产品,打破了欧美公司在高端镀膜产品市场的垄断地位。

将智能化制造系统推广至国内镀膜行业,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是这套系统的初衷也是最终目标。中建材(内江)公司的成功案例便是明证。该公司安装了该系统后,成功开发出高性能Low-E镀膜玻璃、太阳能吸热膜等高端产品。五年来公司规模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产值和利润将持续增长。

他们还为中建材太仓公司提供长期技术支持,促进了该公司镀膜生产线的销售、安装调试及产品稳定生产。目前该公司已实现经济效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