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2025-04-2113:32:43综合资讯0

发展心理学单元概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开篇引导

本节内容以道德两难问题为研究基石,其争议性虽强,但对于探究人类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现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的道德发展,我们需多角度、度地探索,人物传记是了解人类不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

二、科尔伯格生平简述

1. 求学轨迹:

(1)科尔伯格提出的健康思维模式,强调个体应有自我与他人的平衡。

(2)通过实例解读了曹操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仍选择挑战强敌的先进思维模式。

(3)科尔伯格毕生致力于道德发展研究,花费九年时间撰写相关论文,其研究态度令人敬佩。

(4)简单介绍了达芬奇的多元才艺。

(5)探讨问题所引发的道德两难困境。

(6)比较了维果茨基与科尔伯格对于病痛态度的差异。

三、科尔伯格的立场及理论框架

1. 相互作用论的形成:详细阐释了(法)卢梭的浪漫、(英)洛克的文化传递和(美)杜威的进步对善良品德的不同解读与立场。

2. 理论继承与发展:

(1)皮亚杰理论研究:解释了道德判断力与道德品质的概念及其关系本质。

(2)皮亚杰道德两阶段论的继承与发展。

(3)特别提及了典型黏液质个体在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四、道德两难法的实践应用

以“海因兹偷”为例,深入探讨了道德两难法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讲述故事、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研究道德发展的规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问题:海因兹的道德选择、他是否应因爱而偷、若他人而非妻子会如何抉择等。

五、道德水平发展理论模型详解

1. 前习俗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服从与惩罚的关系,第二阶段则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平的权衡。

2. 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及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后者与德育及教育的关联性尤为明显。

3. 后习俗水平:强调个人主观决策的重要性及普遍道德原则的认同。

六、知识拓展与实际应用

1. 道德的定义及真义探讨。

2. 解读《一人之下》中无根生所体现的大道智慧。

3. 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及其与道德的关系。

4. 针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实际训练案例——例如偷钱行为的对错判断。

5. 提供解决人生迷茫与苦恼的具体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