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光明乳业”的历史长河,起始于1950年,那是一段不容忽视的回忆。
在那个时代的上海,人们每天享用光明鲜奶,无疑成为了生活的亮点。
时光荏苒,2002年,光明乳业成功上市,年营收高达50.2亿,相较于当时,伊利和蒙牛尚处于发展初期,业绩相差甚远。
然而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光明似乎有些后劲不足。
尽管光明、蒙牛和伊利被视为“国内乳业巨头”,但光明却逐渐落后于伊利和蒙牛。
特别是在2018年,一篇关于“拯救光明”的文章在社交圈内广泛传播,引起了上海人的关注。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同年伊利全年营收达到795.5的顶峰,紧随其后的蒙牛为698.8,而光明乳业则为209.9。
这一比较下,昔日光辉璀璨的光明乳业,显然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可一世。
综合多方因素来看,光明乳业在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略显不足。
尽管光明的乳制品品质上乘,但伊利和蒙牛在营销上大肆投入,通过冠名赞助、明星代言等手段,大做广告。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光明乳业在广告方面的投入仅为6.74,总销售费用也仅为49.95。
相较之下,伊利则投入了高达109.55的广告营销费用和197.72的销售费用。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光明似乎在广告投入上稍显保守。
背后深层的原因离不开“鲜”字。光明与其他乳企的经营理念大相径庭。
光明坚持以新鲜度为首要考虑因素,即便都采用巴士杀菌技术,光明仍严格控制产品上市周期在7天以内。
相较之下,伊利的鲜奶保质期长达半个月。
对于那些钟爱新鲜牛奶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新鲜度更高的光明产品。
但考虑到市场的不同需求,营销的影响力对于消费者的决策也不容忽视。
这也正揭示了光明与伊利、蒙牛之间的本质差异。
为了追求更高的“鲜”度,光明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自身的营销周期。而伊利和蒙牛则通过营销策略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选择哪个品牌,都基于个人喜好和品质考量。只要牛奶质量有保障且来源可靠,各品牌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明显。
光明的命运似乎因“鲜奶”而波折不断。但无论如何,光明仍以顽强的生命力继续前行。
那么你是钟情于哪种鲜奶品牌?或是纯牛奶更能满足你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