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缩孔和毛刺的产生原因详解
在铸件制造过程中,孤立热节处的铸件由于补缩通道过早凝固,会导致热节部位的钢水补缩不足,从而产生缩孔。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铸件的热节部位,如内直角、凹位处,甚至在平面位置也可能出现缩孔或缩松的缺陷。为了减少这类缺陷,可以采取延缓热节前补缩通道凝固的措施,增强对热节部位的补缩效果。提高浇注温度和型壳的焙烧温度也可以有效延缓补缩通道的凝固,但这样会增加钢水所需的补缩量,从而可能增加缩孔或缩松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小于100g的铸件,这种方法效果显著。通常提高浇注温度和型壳焙烧温度后,铸件表面又容易出现毛刺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高温钢水对表面层的侵蚀,或是面层浆料过于稀薄,导致面层不致密,无法抵挡高温钢水的侵蚀。
二、解决流程与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铸件热节部位缩孔及表面毛刺缺陷的因素进行全面测试,以明确各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程度。试验选用了浇注温度、浇注时间、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四个关键因素,并设计了正交试验表(见表1)。试验的铸件为某304不锈钢底座,重1kg,尺寸为120mm×70mm×80mm(见图1)。通过试验发现,铸件存在三处孤立热节,内浇道设置在侧面,可对第三处热节进行补缩。但在浇注后,第一处和第二处出现了明显的缩孔。
使用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通过综合评定不出现缩孔和不出现毛刺的铸件比例,以及缩孔和毛刺的轻重程度来打分。试验结果转化为综合评定的分数,分数越高表示效果越好,即缩孔越小、表面越光滑。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直观分析
在缩孔比较试验中,结果最好的是1号试验,得分为64分,其试验条件为A1B1C3D2。而3号和9号试验结果相近,均为58分。4号和7号试验得分分别为57分和55分,说明这些试验结果相差不大。对于毛刺问题,8号试验结果最为理想,得分为92分,其试验条件为A2B3C2D2。而6号和7号试验结果也相当接近。
3.2 计算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各影响因素(如焙烧温度、时间、浇注温度和时间)的极差分析和偏差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对问题的影响程度。例如,对于缩孔问题,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浇注温度、浇注时间的极差值分别为40、19、23、1。还得到了因素的主次顺序及最佳条件。对于毛刺问题,也进行了类似的分析。
四、试验验证与实际应用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验证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图2)。对其他容易出现缩孔的铸件也进行了类似的工艺改进,大多数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于不锈钢铸件,可以适当提高浇注温度至1700~1750℃,以减轻或消除缩孔。而对于碳素钢铸件,浇注温度不宜过高,一般在1570~1650℃之间较为适宜。
五、结语与建议
(1)针对有孤立热节的不锈钢铸件,通过提高浇注温度(控制在1700~1780℃)可显著减少或消除缩孔问题。对于有孤立热节的碳素钢铸件,合适的浇注温度应控制在1600~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