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淅川县,生活着近三众,他们居住在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周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若不加处理直接水库,将对水源地的水质构成严重威胁。
过去,淅川县上集镇李山碑村的居民们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当地的自然沟渠,最终汇入丹江口。该村的26户人家,在高峰时期每天的排污量可达七吨左右。而在整个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沿岸,有九个乡镇、一百二十多个自然村屯的近三万村民面临同样的问题。
为保护生态环境,县里已经关闭了所有污染企业和养殖场。如何有效处理如此大规模的生活污水,成为了当地亟待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一挑战,淅川县决定采取措施,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
淅川县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县,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在2013年底,当地提出了一项创新方案——建设成本低廉的小型人工湿地,以净化沿库区居民的生活污水。这一方案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于是记者来到李山碑村的人工湿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记者观察到,居民刚排放出的生活污水颜色较深,含有大量漂浮物和浑浊物质,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在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排放口处取样对比后发现,经过处理的污水变得清澈透明,没有任何悬浮物和漂浮物,难闻的气味也消失了。
李山碑村的人工湿地占地一百二十多平方米,该村收集的生活污水先经过固液分离和生物厌氧分解等预处理步骤,再流入人工湿地池进行深度净化。这一系统的运行效果令人瞩目。
目前,淅川县已经成功建设了二十多块人工湿地,每天能够处理八千多人的生活污水,每块湿地的造价不超过十三万元。据淅川县环保局检测,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均达到了排放标准。未来四年内,淅川县计划再增设一百块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以覆盖全县所有沿库区村庄。
这一系列的环保举措不仅保护了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也为淅川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