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目一六
当太阳病发展到第三天,经过发汗、若呕吐、下法治疗或使用温针等方法后,若症状仍未缓解,此时不宜再使用桂枝汤治疗。需观察其脉象及证候,以了解疾病的逆顺,随后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桂枝汤原本是为了舒解肌表病症,对于脉浮紧、且无汗的患者,则不宜使用。医师应当始终识别这类情况,以免误治。
条目一七
对于常饮酒的人患有疾病,不宜给予桂枝汤。因为酒客(常饮酒者)体质多,服用桂枝汤后可能会引发呕吐等不良反应。
条目一九
凡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呕吐的患者,其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等症状。
条目二八
若患者服用桂枝汤或其他治疗后,仍感头项强痛、时有、无汗、心下满微痛且小便不利,应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进行治疗。此病状显示病情复杂,涉及津液不通等内伤因素。
关于第17条的解读与实际应用:
对于那些经常喝酒的人,是否能用桂枝汤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然而在实际临床中,即使是常喝酒的人,如果符合使用桂枝汤的证候,依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能使用桂枝汤的患者都不能喝酒,而是说对于那些因内热或等因素导致的症状,医生需谨慎斟酌。尽管如此,灵活运用桂枝汤仍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再谈及第16条及桂枝汤的用法: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桂枝汤而言,其主要功能为舒解外感风寒所致的表证。然而当遇到外感寒邪的病情时,尽管表证不同,但治疗的思路仍然是宣通津气。就好比我们在做甜食时,即使没有白糖用红糖替代,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的甜味不变。麻黄汤与桂枝汤虽然在物组成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宣通内的津气。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治疗。如气血不通的病症,适当运用桂枝汤的变方进行治疗,有时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于合方治疗的探讨:
在面对不典型病情时,医生常常需要运用合方治疗。如在汉代医籍中记载的合方治疗法,即同时使用麻黄汤与桂枝汤等制剂进行治疗。在合方治疗时需遵循一定的与分寸。如对于血虚的患者可使用四物汤进行治疗;对于气虚的患者则可使用四君子汤;而对于气血双亏的患者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治疗。这都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的辨证施治。
以上是越人讲坛第六期的部分内容,后续内容将在下一期中继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