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脸庞,其表面所蕴含的深邃与多变,堪称世界之最。
——这是格奥尔格·克里斯多夫·利希滕贝格在《草稿本》中的独到见解。
《脸的历史》一书封面
莱利斯的报告最初亮相于超现实杂志《米诺陶》的专刊中,这一事实表明了此篇报告对于现代艺术接受史的独特价值。其内容聚焦于殖民地面具的研究,探讨了面具所散发的异域魅力与现代殖民者的欲望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西方文化中,面具通常被视为“他者”,代表着谎言与欺骗。面具作为“非脸”的存在,却成为了崇拜的对象,为各种文化误解提供了土壤。尽管如此,学的研究者们仍对其抱有浓厚的兴趣。面具与西方人脸孔之间的相似性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其在博物馆中的展出。
这些面具的展示反映了殖民者与土著对于面具的不同理解。柏林人类学、人种学与史前史协会的博物馆中便有这样的展示实例。自1890年起,柏林卡斯坦蜡像馆便以柯尼斯堡医生奥图·席尔隆的研究为基础,制作了多批活面具。这不仅彰显了人类统一的观念,还展示了新的进化观念对于界限的重划。
石膏塑像这一文化实践曾被摄影和电影所取代,但通过描摹人种,它建立了一套生动的。土著人接受自己的脸庞成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事实。他们以欧洲面具的形式被博物馆化,而他们制作的面具则被放置在博物馆的另一处。这两种情形中都出现了“面具”的概念,这不禁让人感到好奇。
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的脸模,约在1890年被路易斯·卡斯坦制作,并成为《卡斯坦蜡像馆》封面的一部分。
西方文化对非洲和大洋洲土著面具的理解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收藏者、人种学家和艺术家的作用不容忽视。同一张面具作为物品,虽然在外观上没有变化,但在西方人眼中却有着天壤之别。很少有研究者能在脸的文化史中给面具一席之地。
在关于脸的文献中,面具始终是一个盲点。而与此脸往往与白种人的面相学相关联,或被归入绘画、电影等媒体的历史范畴。土著人关于脸的陌生观念被交由人种学家进行研究。即使人种学也很少将同一地方关于脸的社会实践和面具一同观察。
在此不再赘述从面具到“黑人艺术”的转变过程,即后来被称为“原始”的艺术流派的作品变化。卡尔·爱因斯坦在1915年的《黑人雕塑艺术》中提到:
面具被简化为一种由立体观念所主导的审验。此时所讨论的不再是具体的脸庞,而脸庞与任何形式的肖像之间的差异则被视为抽象的伟大催化剂——现代艺术由此开启。
早在1914年,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便在纽约画廊举办了名为“现代艺术之根”的非洲土著木雕展。
超现实画廊展品图录封面呈现于巴黎的读者眼前。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译者:史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