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求学路上,第一次由老师引导完成的笔记刻记在心。
回忆学童时代,读书笔记主要呈现为两种形式:
其一,对于重要句子进行划线标注,并附上背诵要求,主要针对需要纯记忆的内容。(这种方式更多是对于学生时期的应试需求。)
其二,对关键句子进行划线标注的在旁边标明题型与答案,这通常是考试时需要思考作答的内容。(这种笔记方式在考试复习中显得尤为实用。)
随着离开学校的日子渐行渐远,我们不再有老师的指引和标准答案的辅助。很多人发现,自己看书时常常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做笔记。
大多数人的笔记习惯停留在简单的划线与摘抄上。他们在一些貌似深奥或颇具启发的句子下划线,并将这些句子抄录在本子上。这种做法常让人感到既费时又费力。一本书中,真正值得关注的“金句”太多,若全盘抄录,可能半年时间也未能读完一本书。
值得注意的是,一本书的真正价值往往隐藏在其独特的部分中——那些对自己来说真正有意义的部分。例如,脆弱、坚固与反脆弱的概念的清晰界定,都是值得我们去记录的。我们不仅要学习概念本身,更要学习界定和理解这些概念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有着极大的帮助。
当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时,我们会更容易发现每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些出乎意料的观点和引人深思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去记录。比如我在阅读《微习惯》时被其独特的观点所吸引。
不同的书籍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如知识型书籍内容常呈递进式结构,不可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转折和变化,包括人的行为和思想。当思想或行为发生转折时,这种转折点无疑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记录的。比如,《局外人》最后一段对人生意义的深思触动了我们的内心。
某些实用型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心流》介绍了心流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方式。读到这些对自己产生实际作用的点时,应当将其记录下来。例如,《追风筝的人》中一句触动人心的语言或是一本书中趣味盎然的奇闻轶事都值得被记录。
有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做笔记是因为不知道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这其实源于我们读的书还不够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我们的知识框架会逐渐清晰起来,知识系统也会日益完善。那时我们就能更自然地知道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的。
——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