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新锅的顺口溜押韵

2025-04-2201:28:49综合资讯0

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时代的广告业尚未兴起,电视无广告之扰,广播不播商业广告,更没有现今的抖音、微博直播等新潮。在那个乡野之中,商贩们靠的主要是走乡串街的吆喝声来招徕顾客。

打豆腐篇

记忆中,吆喝声最频繁的就是卖豆腐的。饭点时分,总会有“打豆腐——豆腐——换豆腐”的叫卖声。家中的小孩闻声而动,争相奔向户外。母亲招呼一声,孩子们便端着瓢豆子跑去。卖豆腐者熟练地筛去杂质,称重后,会切下一小块豆腐让顾客品尝。满意后,他再用小切下一块豆腐,放在筛子上称。虽然用的是称豆子的秤,但总是分毫不差。妇女们常会讨价还价,但卖豆腐的总是以和为贵,满足他们的要求。小孩们则期待着能多得到一点尝鲜的机会。

集体劳作篇

在那个生产队时期,我们农村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公社、大队、生产队。每次或检查工作,总会有队长走街串巷地喊话。“了”,“一队社员都到庄中间了”或是“一队里都到牲口屋里了”。上工的喊声也是如此,每天三次,雷打不动。一队的队长在村里吆喝,二队的队长接着喊,社员们听到喊声便会集合,分工后开始一天的劳作。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到乡镇的。

传统手艺篇

不同于电影中的情景,我们那里的磨剪子、戕菜刀的都是朴实厚道的老实人。他们戴着马虎帽子,既可护头又可做钱包。他们态度和善,给钱也行,给红薯片、玉米棒也行,如果赶上吃饭时间,也可以端碗面条或拿个馍。而且他们的服务态度极好,磨剪子时会一边磨一边用破套子试,发现剪子尖不能用还会免费帮忙调整。

醋贩子篇

我们邻村有个独特的卖醋老婆。她打着一对清朝时期的裹脚,穿着一双尖尖的小鞋。她卖醋时并不大声吆喝,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节奏喊着“装醋装——装醋装——”。听到这声音,人们就知道是她来卖醋了。她的醋论栀子卖,先让顾客尝尝酸度再给多点。虽然她的生意看似微薄但竟能供出一个高中生。

生活日常篇

在村里除了做生意的吆喝声外还有居民自己的呼唤声如“娃蛋——回来吃饭啦——”之类非常亲切的话语也常回荡在村庄之间。此外也有一些关于谴责不良行为的吆喝如“谁薅俺的萝卜了”等充满了乡村的特色。

数嘴子的艺术篇

有些商贩不仅带来了生活的必需品还带来了艺术性的吆喝如数嘴子的卖江米糕的卖老鼠的等等他们把买卖编成顺口溜让人心动。而换香油的敲油梆子换大米的等也利用清脆的拨浪鼓声来吸引顾客。

现代变迁篇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许多传统的小生意已经逐渐消失但正如长江里的浪花一样前浪过去新的浪花依然会出现保持着我们乡下吆喝声的连绵不断不绝于耳。

新的吆喝声中我们可以听到“收破烂”“废铁碎铜拿来卖”“换大米”等声音每天都在村庄间回荡尽管声音洪亮但已与传统有所不同然而那份生活的热闹与繁忙依旧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