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效和时效怎么计算

2025-04-2201:39:43百科知识0

经济形势之变,企业发展遭遇挑战,内外空间重估后,在不经意间,"旧议重拾",效能管理再次被提及。而人效管理,已然成为企业运营与人力资源领域的焦点话题。

在与企业客户的交流中,我们常会遇到关于人效的讨论。客户们对于人效的重视不言而喻,但他们在寻求管理人效的路径上有着各自的考量。那么,老板们所关注的人效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对于我们的客户企业来说,聚焦于人效管理的可分为两类。

其一在于效率调控。这是通过降低人力资源投入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当企业面对的业务增长空间受到限制甚至呈现退缩态势时,管理层会采取防御性策略,将重点放在人效管理的“投入”部分。即思考在当前的企业需求下,需要多少人力资源的投入才是合适的,以及是否存在进一步的优化空间。面对这样的情况,人效管理成为企业渡过下行期的关键支撑。

这类企业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是否人力投入过多,还有没有优化的可能”。他们希望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来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营和未来可能的增长趋势。

另一种则关注产出的提升。这些企业更加关注如何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下获取更大的产出效益。在许多我们的客户中,他们正处于行业的增长阶段,即便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业务发展。他们希望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和生产力。

这类企业的老板会思考“当前员工的产能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过去的管理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如何提高人均工作效率?”等问题。

无论哪种情况,企业管理层都会向人力资源部门或业务负责人询问两个核心问题:目前的人均产出情况如何?以及为了维持或推动业务发展需要投入多少人力?

在讨论人效管理时,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基础的数据分析模型——效率公式:效率 = 产出 / (时间 × 成本)。尽管这个公式看起来简单,但它背后蕴藏的逻辑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人效提升:一个简明的公式。该公式将复杂的运营问题简化。进一步探究其内涵,我们理解到投入部分实为时间与单位成本的乘积,即时间利用率。此公式清楚地表明了提高人效的两种途径:一是在固定时间和成本下提高产出;二是提高时间利用率,减少时间和成本的浪费。

从直观角度来看,这个公式反映了时间利用率与及个人效率、效能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不增加人力和时间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答案在于优化时间利用率。而如何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浪费?这考验着企业的人力与时间规划能力。

有了这样的理解基础,结合对国外管理理念和行业实践的学习,我们为企业构建了人效管理的另一个效能指标体系——OLE(整体劳动效能指标体系)。

OLE:全面评估的体系。该体系由三个指标组成:时间利用率乘以生产效率再乘以质量合格率。时间利用率指的是员工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对工作的有效投入程度。

例如,当员工的工作班次为十个小时时,如果其中有1.5个小时用于、培训、核酸检测或其他非直接工作活动,那么他真正投入到工作中的有效时间只有8.5个小时。他的时间利用率为85%。值得注意的是,时间利用率不可能超过100%。

这一套综合性的评估体系旨在帮助企业全面、系统地提升人效管理效果,确保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