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即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重点的管理体系,它在单位内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业务层面,该体系涵盖了六大经济业务活动,其中《内部控制规范》的第四章第一节“预算业务控制”尤为突出。
《内部控制规范》中的第二章详细列举了多种控制方法,其中“预算控制”独树一帜。须明确,“预算”虽为常见词汇,但在规范中它与其他概念有所区分。
“预算”特指单位根据发展目标和计划制定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这是支持单位业务活动的经济基础,也是经济活动的关键依据。相对而言,“预算控制”则是一种管理方法,强调单位需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确保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始终。
需要强调的是,预算业务控制并非简单的预算控制。它是一项针对六大经济业务中预算业务的专项管理控制,涉及预算编报、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编报和绩效评价等多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单位可采取多种控制方法,如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授权审批等。
而谈及“预算控制”这种方法,它在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如人事培训、工会活动管理等业务活动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收支业务环节,单位必须依据已批准的预算额度和规定范围办理资金支付业务,这便是对资金使用的预算约束的体现。再如,采购业务须遵循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流程,以此实现对单位资产配置的预算控制。
内部控制作为一套管理体系,与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的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管理职能紧密相连。其中,预算被视为计划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企业环境中,“计划”一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性资金,其事权与财权必须相匹配。若某项业务无预算支持,则需暂缓进行,因为预算具有刚性特征,需经法定程序并由批准。
每个单位在年度工作中都需紧密跟随财政的“二上二下”流程。这包括年初拟定工作计划、编报部门预算建议数等步骤。单位根据这些计划和预算与财政局进行沟通协商,直至最终确定年度部门预算。尽管单位在初始阶段便制定了计划,但最终的预算却成为决定工作计划的关键因素。
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都是经济活动中的核心环节。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保障资金的高效使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共同构成了单位内部控制的坚实基础,确保了单位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和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