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股票的领域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概念——股票商誉。那么,究竟何为股票商誉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
股票商誉,实质上是指商誉减值测试的结果。这种测试通常在每年的财务结算期进行。若您持有的股票可能涉及商誉问题,那么就需要格外留心。一旦年底公司需要计提大额的商誉,这可能意味着此前看似辉煌的业绩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
如何洞察上市公司潜在的业绩反转呢?首要的一点是关注该公司商誉的账面余额与净资产的比例。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商誉金额占企业净资产比例较高的企业,因为这可能预示着潜在的风险或机会。
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根据现有信息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呢?比如,美的集团半年报中显示的收购小天鹅所产生的13.6亿商誉。这对于美的集团而言虽算不上沉重的负担,但在庞大的商誉总额中,这一数字的来源及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那么,在收购过程中有没有办法减少商誉金额呢?在公司收购资产时,商誉的产生源于支付的对价与标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例如,A企业的净资产账面公允价值为2亿,但若以5亿的价格购买,则会产生3亿的商誉。这里有一种策略是控股购买后,再逐步购买少数股东权益,以此方式来相对降低商誉的账面价值。
具体来说,仍以A企业为例。若你以5亿的价格购买其60%的股份,那么你只需支付3亿,确认的商誉是3亿减去A企业净资产2亿的60%,即1.8亿。待后续逐步购买剩余股份时,就不需要再次确认商誉了。这时即使你最终持有A公司100%的权益,先前确认的商誉仍只有1.8亿。这样的操作方式为何可行?以及第二步购买时超过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是如何处理的?
实际上,这种操作是利用了收购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来冲销部分资本公积。在实务中,虽然这种操作相对较少见,但对于那些拥有大量优质资产的上市公司而言,它们可能会采用这种方式来平衡账面资产与实际交易价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