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常被误解为与计划经济等同,这种误解导致管理常处于无序状态。实际上,计划管理更关注目标和资源的匹配。
在理解计划管理时,我们应认识到它不仅是数据的集合和考核指标的指导,更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管理主要围绕三个关键元素:目标、资源和二者的匹配关系。
1. 目标:计划管理的基石。
成功实施目标管理需要高层的支持、目标可检验性以及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的确认。
2. 资源:计划管理的核心对象。
人们往往误以为目标是计划管理的中心,实际上,资源才是关键。资源是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没有资源的支持,计划难以实现。
3. 匹配:计划管理的结果体现。
目标与资源的匹配是衡量计划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准。资源能够支撑目标时,计划得以实现;反之,则可能是资源浪费或目标难以达成。我们更应关注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目标的实现。
二、关于流程管理
企业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流程的优化。为实现流程管理,需改变传统的管理习惯。
1. 打破职能习惯的桎梏。
企业的职能部门多受传统官僚制度影响,倾向于“自利取向”而非“服务取向”。这导致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影响企业整体效率。打破这种职能区隔的习惯至关重要。
2. 培养系统思维。
流程管理注重目标和时间,强调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将企业行为视为一个流程集合。每一项工作都是这个集合中的一部分,完成工作需满足整个流程的时间要求。
3. 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流程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管理层需引导员工理解并参与流程再造,重视员工的建议,从而推动管理方式的转变。
三、关于管理
平衡权力和责任是管理的核心任务。古典理论提供了四个基本原则来指导结构设计。
1. 指挥统一:确保每个人只有一个直接上司。
2. 管理幅度:有效的管理应控制在一定的人数范围内。
3. 分工:根据权责和专业化进行横向与纵向分工。
4. 部门化:同一专业的员工集合在一个部门内,由一个经理领导并协调。
实现管理需专业化和两个条件。专业化不仅能提升服务意识和分享的可能,还能消除对权力的崇拜。则是权力下放后不再收回,这与授权有本质区别。
四、关于战略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1. 顾客需求: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应围绕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不符合顾客需求的能力不是核心竞争力。
2. 市场领导地位:企业需从战略高度审视自身业务、资源和能力,通过创新精神和能力识别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
3. 支持机制:战略管理包括管理机制、团队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等,这些都是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培育的机制与环境条件。
五、关于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本质特征,是企业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体现。
1. 企业:企业代表精神方向,其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决定企业文化的方向。
2. 文化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最终形成竞争性文化,这也是企业成长为社会栋梁的必经之路。
3. 管理过渡:文化管理需经历多个过渡阶段,如生存目标导向、规则导向、绩效导向等,最终达到愿景导向的竞争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