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日开始,我愿分享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我所见所感的农村基层教育的发展变迁。力求以中立、公正的态度,尽量减少主观色彩的掺杂,我将以叙述的方式展开,少作评论与评价。自然,我的叙述将围绕我的亲身经历和所知所闻,尽量避免涉及过于宽泛的历史话题,以免让主题显得散漫。
在我讲述之前,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的基本情况。因为整个叙述将以我的视角展开,所以有必要先让大家了解我的背景。作为开场白,现在开始我的叙述。
我出生在鲁北平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农耕人家。我的父亲虽只读了几年书,却也在私塾与新式学校之间穿梭,对文化知识有所涉猎。正因如此,他对教育和读书有着深刻的认识,即使再艰难,也始终坚持让我们兄弟姐妹读书学习。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们家已经有了四个哥哥姐姐,虽不算独生子女家庭,但也算人口众多。
我在九十年代末顺利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教师,执教四年后通过考试进入了县直工作,如今是一名公务员。而我的丈夫,则是我校园生活中的同事。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但经历却更为丰富曲折。
他刚参加工作时与我在同一所乡镇中学任教,后来随着民办教育的兴起,他选择到外地一所私立学校任教。三年后,本地一所民办学校因扩招而急需教师,他便回到家乡任教,但身份从公办教师变成了私立学校的聘任制教师。这所学校后来发展得非常好,已经成为当地人眼中优秀学校的代表。
在我丈夫的工作生涯中,这所学校占用了他的十几年时光。笔下的描述简短明了,但我深知这背后的辛勤与付出。每一个“熬”字背后都有他的汗水和坚持。在2018年夏天,他调离这所学校,担任一家县直学校的副校长分学工作。虽然职位有变,但他从未离开过一线教学工作。这也让我有了更多机会去了解本地教育的内部情况、教育的变化以及教师和学生等基本情况。
因为我的工作经历涉及到教育与工作两个领域,所以我能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教育问题。我可以敏锐地感受到教育内部的变化,并且能够相对客观地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这也是我所讲的“跳出教育看教育”,以及“旁观者清”的特殊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