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关于“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成语典故,史书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记载。
其一源自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庄子·胠箧》。书中记载,楚宣王召集诸侯共商国事,鲁国的恭公虽晚到却礼数周全,却因进献的酒水味道淡薄,激怒了楚宣王。恭公坦然辩解道:“我乃周公之后,为王室立下赫赫战功,送酒已是不合礼节,如今更遭责其味薄,似有不妥。”于是他未等责罚便愤然离去。楚宣王听闻后勃然大怒,立即联合齐国出兵攻打鲁国。而此时的梁惠王早有意图攻赵,但顾忌楚国力量而犹豫不决。此时见楚国与鲁国起冲突,他再无顾忌,遂兵围邯郸。
其二则记载于西汉时期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故事描述了楚王会见诸侯时,鲁国与赵国均献上自家酿造的酒水。鲁国的酒味淡薄,而赵国的酒香浓郁。楚国的酒吏向赵国索要美酒,但遭到了赵王的拒绝。愤怒的酒吏竟私下里以鲁国的淡酒替换了赵国的佳酿。当楚王品尝到那所谓的“赵酒”时,感觉味同嚼蜡,随即以此为由攻打邯郸。
【释义】此成语原意是讲述鲁国酒味淡薄与赵国并无干系,但因缘际会,赵国的都城邯郸却因此被围困。后来,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比喻无端牵连或莫名其妙的遭受到灾祸。
位于邯郸市赵苑公园的石刻记载着这一典故。
一则故事讲到的是,战国时期鲁国的恭公因酒味淡薄而与楚宣王产生争执,最终导致鲁国因这一小事而被楚、齐联军,邯郸也因此成为。这其中的教训是,小事也能引发大祸,礼仪之争亦可演变为间的纷争。
二则故事则揭示了权谋与诡计的丑陋面目。赵国的佳酿因楚国主酒官的私欲与诡计而受到诬陷,从而引发了楚国对赵国都城邯郸的。这也警示我们不可轻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应警惕背后潜藏的与诡计。
(摘自《邯郸成语与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