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子们,经历着寒窗苦读的岁月,期盼着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为自己的家族带来荣耀。晚唐时期,便有一位才子隐于山中,苦心钻研古文,然后肩负行囊,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远方。他所见之景,虽如画般美丽,但他心中只有即将踏入的科举考场。
诗人杜牧对这位才子的学识与毅力深感赞赏。他欣赏这位才子的古文功底,也敬佩他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在离别的时刻,杜牧以诗相赠,既表达了他的衷心祝福,又抒发了他的复杂情感。下面将与大家分享杜牧赠予秀才的七言律诗,诗中意象丰富,用典无痕,结尾处更是别有深意。
卢秀才即将离开王屋,踏上人生新的征程。江南之地,二人相逢后又将分别。
唐 · 杜牧
王屋山下有才子,古文研究透骨清。
抱负远大欲攀桂,莫向仙境忘功名。
谦让争斗,是非纷争需谨慎。
朋友听我今日语,除了鱼味他事轻。
译文:
卢秀才满腹经纶,渴望在科举考试中一展身手,希望能在中有所作为。我劝告他,不要沉溺于隐逸之思,而应以锐利的笔触书写文章,积极进取,寻求明主的赏识。
在遇到争执时,要学会谦让,切勿卷入无谓的纷争,以免招来灾祸。临别之际,请向朋友们转达我的话语,除了对鲈鱼美味的喜爱,我对其他的事情已经不再挂心。
大约在唐武宗会昌八年,那时杜牧约三十五岁,他在江南的幕府中行走,并幸运地成为了宣州团练判官。卢秀才是他的好友,即将离开王屋山,踏入科举考场,希望能尽展才华,建功立业。
杜牧与卢秀才在江南相遇,不久又将分别。诗人感慨于彼此的聚散匆匆,希望对方能积极进取。临别前,他即兴赋诗赠予卢秀才。诗中表达了他对卢秀才的勉励与期望,也流露出了诗人对于仕途与隐逸之间的思考。
诗中的“王屋山人有古文,欲攀青桂弄氛氲”交代了人物和写作的缘由。卢秀才来自王屋山,这暗示了他具有隐逸的气质。杜牧赞赏秀才学识渊博,擅长古文,同时也透露了秀才渴望通过科考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青桂”比喻科举中金榜题名,“氛氲”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诗人以此表明秀才具有雄心壮志和神秘而又辉煌的前程。杜牧虽然不轻易夸奖别人,但秀才能得到这位晚唐杰出才子的称赞,可见其不凡的底蕴。
颔联抒写了诗人对秀才的劝勉。“健笔”指文笔犀利,“干明主”即辅佐英明的君主。“仙坛”指道家修行之地,“白云”代指隐逸生活。杜牧欣赏卢秀才的才华和决心辅佐君主的信心与决心后,希望他能投身仕途、为国效力而不是沉溺于隐逸生活。
当时杜牧正值壮年也渴望建功立业所以他也希望身边的亲友都能如此。尽管因屡受挫折他在仕与隐的路口徘徊不定但他不想让这种情绪影响卢秀才于是便明确地提醒秀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驰逐宁教争处让是非偏忌众人分”颈联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对秀才的关怀之情。诗人希望秀才能在追求功名时保持谦让和退让的姿态谨慎不要被是非所困扰。杜牧深知生活中充满坎坷仕途上常有纷争如若凡事都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不仅会失风度而且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唯有抱朴守拙从善如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结尾处诗人以典故“张翰思鲈归隐”表达了心中的矛盾心情“交游话我凭君道除却鲈鱼更不闻”。此时的杜牧似乎已经放下了得失荣辱不再牵挂功名利禄而是向往隐逸生活以及超脱世俗的心境。然而细细当时只有三十出头的诗人正是年富力强之际岂能辜负多年的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