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之中,有一类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视——他们的学业表现中规中矩,恪守纪律,甚至对班级充满荣誉感。但遗憾的是,他们常常得不到老师的特别关注或肯定,就如教室中的"隐形人"一般。
忽视老师的目光,如何培养自我认同
一位母亲曾向我倾诉:她的孩子曾热心参与班竞选,却因家长不活跃、未被视为具有"红色基因"而落选。在家长眼中,孩子是否担任班并不重要,但竞选这一行为值得鼓励。孩子不善言辞,但对班级事务极为认真,然而老师的评价仅仅停留在“热爱集体”的一般程度上。更令人唏嘘的是,片区的高房价与学区房的购买背后,期望的是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现实却让跌眼镜:有些家长竟为争取"特殊待遇"而捏造谣言,这导致老师对学生产生误解,连一些无辜的孩子也受到了冷落。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可能会困惑:“为何我付出了努力,老师却看不见?”“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如果家长不介入引导,孩子可能会逐渐失去自信,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可”的体系呢?
一、告诉孩子:老师的喜爱不等于你的优秀
孩子们对老师的评价非常敏感,特别是小学生,往往会将老师的态度等同于“自己好不好”。我们需要明确告诉孩子:
1. 老师的精力有限,可能更多关注表现最突出或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中等生容易被忽略,但这并不代表你不够优秀。
2. 如果老师的评价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那并不是你的错。你无需因老师的评价而怀疑自己。
3. 你的价值源自于你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而非他人的看法。
二、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
具体做法如下:
1. 与孩子交流他对自己的看法,如:“你觉得你为班级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哪里做得好?”“你最喜欢自己身上的哪个优点在什么情境下可以发挥出来?”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付出。
2. 当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时,家长应给予积极的反馈,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优点。
3. 通过讲解一些成功人士小时候不被老师看好的故事来激励孩子,如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
三、帮助孩子在其他环境中找到自我价值
若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家长应协助他从其他渠道获得成就感:
1. 在家庭中给予鼓励,定期召开“家庭表彰会”,以肯定孩子的具体行为。
2. 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或其他课外兴趣班,让孩子在其他领域建立自信。
3. 拓展孩子的社交圈,鼓励他交朋友、参加社区活动,从同伴的反馈中获得认同。
四、培养孩子的问题分界能力
将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与自己的问题分开来看,教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和责任。当面对误解或问题时,教孩子用情景模拟三步法来分析:识别情绪、分析责任归属、选择更好的处理方式。
五、树立长期目标以培养自我认同
与孩子讨论理想、制定小目标、强调自觉自律的价值,让孩子将目光放长远,通过实现目标来积累自信。
给家长的建议:你的态度影响孩子的底气
当孩子遭遇不公或委屈时,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过激或过度迎合老师的做法反而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家长应:
1. 客观地分析问题,不神化老师。
2. 作为孩子的情绪缓冲垫,共情孩子的感受并引导他向前看。
3. 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教孩子如何理性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结语: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一个即使在无人喝彩时也能驱动自己前进的人。当孩子学会自我认可,他们就不会因他人的冷落而否定自己,反而会成长得更加坚韧和清醒。记住:“别人的看法是他们的剧本,你如何活出自己才是你的人生。”
互动环节:
您的孩子是否也曾遭遇被老师忽视或被同学误解的情况?您是如何引导和处理的?欢迎分享您的经验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