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亲不认”一词,如今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或行为冷酷无情,不讲情面,完全不顾及亲情关系。
这个词的意思相当明确,从字面上就能大致理解。“六亲”具体指的是哪些人?这个问题却让人困惑。有人认为它泛指亲属,但为什么特别强调“六亲”?这并不是随意设定的。
源于《左传》的“六亲”解读
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如下记载:六亲包括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它们象征着天地的明理。春秋时期的大儒左丘明在编年体史书中指出了这六种亲属关系。前四种关系都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后两种呢?
在古代,“昏”还有“婚”的意思,这与古人天黑时举行的娶亲习俗有关。上古时代的婚姻并非自愿,而是带有性,也就是抢婚。“昏媾”指的是表兄娶表妹一类的婚姻。而“姻亚”在《诗经》中有解释,指的是婚姻关系中的各种亲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姻亲。
来自《汉书》的“六亲”定义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贾谊传》中提到:“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那么,《汉书》中的“六亲”具体指的是谁呢?颜师古,一位出身儒学世家的唐朝大臣,解释说,“六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这一解释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特别是如今,“父母、兄弟、妻子”被认为是家庭中最亲近的成员,涵盖了血缘和婚姻关系中的核心。
这种来自《汉书》的“六亲”界定,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家庭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
儒家祭祀礼仪中的“六亲”
祭祀是传统的一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帝是平民,都会在特定时间举行祭祀仪式。在古代,儒家的祭祀对象包括天、地、君、亲、师。有人将这五者加上“友”,共称为“六亲”。在这里,“友”可以被理解为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关于“六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具体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亲爱的朋友,您认为“六亲”指的是谁呢?欢迎留言讨论。
“六亲不认”的由来与解读
“六亲不认”一词的起源与古人的“断案”有关。自古就有“秉公断案,六亲不认”的说法,用来形容铁面无私、秉公办事的人,就像传说中的包公一样。在进行断案时,依据的是什么?当然是法理。除了法理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断案的结果,即使是天地、帝王或至亲也不行。
只认法、只认这个死理,其他的一切都不在“断案者”的考虑范围内。天下万物,都是平等的,即使是天子犯法,也与同。法应当是公正的,“六亲不认”是公正的最具象表现之一。
结合儒家的祭祀习俗及古代的宗法制度,“天、地、君、亲、师、友”可被视为“六亲”。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繁荣的重要保障。关于“六亲”的理解和定义,随着时代的进步还在不断演变。亲爱的读者,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