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iāo qiǎn yán shēn
解释 与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出处 汉朝 刘向《战国策注解》第四卷:“在与人交往中,交情尚浅时,却与对方谈论过于深入的话题,这是忠实诚恳的表现。”
例子 初见之时,彼此交浅言深,稍显冒昧,还望海涵。(某人在笔记中写道)
用法 结构式;通常作为定语,用来形容言谈举止有失分寸。
感彩 中性词,既无褒义也无贬义。
繁体 交淺言深
词语解释 交情尚浅却言辞深入。
引证解释
1. 交情尚浅却谈论过深过密的话题。这是为人忠厚或有时因缺乏社交经验而造成的。在《战国策·赵策四》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初见赵国国君的客人,与国君交情尚浅,却谈论了过于深入的话题,被国君所提醒。
2. 古代的君子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注重分寸感。《后汉书·崔骃传》中提到:“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即指与交情尚浅的人谈论过于深入的话题是不明智的。宋代苏轼也在其《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到:“交浅言深,君子所戒。”这强调了人际交往中需要谨慎言行的原则。
3.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玉娇梨》第十四回中也有一句“小弟有一言相问,只恐交浅言深,不敢启口。”这表达了与人交往中需要注意把握分寸的情感。
字面意思 交情浅:表示交往的双方关系尚未深厚。言深:表示谈论的话题比较深入、或者敏感。
整体含义 在人际交往中,与交情尚浅的人谈论过于深入、的话题容易引发误解或尴尬,需要谨慎把握分寸。这也是一种社交礼仪和分寸感的体现。
背景故事 苏代(纵横家)在赵国劝诫赵王不要急于与刚到来的燕国使者讨论军事,以免被对方利用,反生祸端。这一故事反映了古代外交场合中谨言慎行的原则。
后世引用 在《后汉书》和宋代苏轼的《上神宗皇帝书》等文献中,均有对“交浅言深”的引用和阐释。这也表明了这一成语在古代文化中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古代用法 多用于劝诫君臣、外交场合等,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谨言慎行,避免因言语不当而引发误会或祸端。
现代用法 在现代社会中,“交浅言深”一词仍然被广泛应用于职场、社交等场合。例如,在职场中,新同事刚入职便打听薪资等信息,就属于“交浅言深”的行为。在社交中,初次见面就问及对方家庭隐私等敏感信息也容易让人产生反感。
儒家 “交浅言深”体现了儒家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分寸感,强调在人际关系中要逐渐建立信任,避免过于急切或冒失的行为。
道家智慧 《道德经》中提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与“交浅言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寡言慎行的原则。
现代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交浅言深”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边界和隐私,避免过度自我和冒失行为。这也是一种尊重他人、自我约束的表现。
错误理解与语境 “交浅言深”不应被误解为指说话深刻有哲理,而应理解为在交往初期就谈论过于深入、的话题是不恰当的行为。也不应将这一成语用于赞美“言辞犀利”的场合。
“交浅言深”是文化中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它既是一种防范风险的策略,也是一种体现个人修养的行为准则。在当代社会,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在职场、网络、外交等场合中遵循这一原则,避免因言语不当而引发误会或冲突。东西方文化在交往方式上存在差异,但“交浅言深”所蕴含的逐渐建立信任、尊重他人边界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