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这个话题,许多读者或许会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音乐课难道还有分类吗?在济南高新区,这一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近年来,随着高新区教育文体部的倡导,以及教育全面化和课程多样化的主题推进,为达成“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该区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两翼多层”教学方案。对于在高新区就读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在享受一个全面且多样化的教育环境。
2024年,全区小学推行了“三拥有”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期望每位学子小学毕业时,都能拥有一项展现才艺与审美的艺术修为,一项实现健康与活力的体育兴趣,以及一些体现探索与创新的必备科学常识。
那么,高新区的小学生们究竟能上哪些类型的音乐课呢?
音乐课堂有着不同的“标准”。在济南高新区泰和小学,记者见到了音乐教师方淑斐的一节音乐鉴赏课。在这节课堂上,除了基本的音乐知识教学外,更注重孩子们的实践和体验。方淑斐老师采用一周一练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家庭作业中巩固所学内容,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们更加用心地学习音乐,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音乐知识。
在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音乐教师宋静远则将AI作曲引入课堂。他利用AI软件教学生作曲,让学生们能够亲自创作出富有节奏感的进行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音乐感觉,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作曲的快乐。
在高新区教育文体部教研室的推动下,音乐课程并不仅仅依赖于音乐老师。他们定期不同风格的音乐教研活动,让擅长不同领域的音乐老师互相交流经验,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音乐课程内容。
春晖小学的孙雪宁老师以其丰富的声乐知识和多样的教学内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她的课堂不仅包括唱歌,还有戏剧表演、啦啦操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对音乐课充满期待。而陈晓璇老师则通过参加教研活动快速成长,并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金谷德艺小学的吴敬贤老师则通过开设音乐剧选修课,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学校不仅有音乐课和社团课,还有各种选修课,让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
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够上到自己喜爱的课程,高新区教育工作者们还推出了教师“走班”制度。这种制度让不同学校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自己喜爱的课程,实现了学校之间的互通有无。
在技能素养大赛中,音乐老师们展示了自己的主修和辅修项目,他们的多才多艺不仅让教学受益,也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例如,翟鹏飞老师开设的电声音乐社团,让学生们组成了电声乐队,现在已经能够演奏一些知名乐队的歌曲。
高新区在教育方面的创新和努力,旨在让孩子们在学习的也能拥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正如高新区教育文体部教研室负责人高雅静所说:“只有让老师们成长,最终才能反哺学生,让学生爱上音乐课。”在高新区,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