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思
(本文原创,欢迎个人分享与交流)
近日传闻,某校校长对语文教师们提出了一项新要求:批改学生作文时,评语需不低于300字。对于这一变革,众人心中生疑:这究竟是出于提高批改水平之考虑,还是对语文老师写作能力的一种磨炼?这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理念呢?
在学校管理中,哪些离奇的制度你又有所闻呢?这些制度的存在是否透露出某些深层含义?
在众多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总有一些规定看似古怪,却在实际中存在。这些所谓的“奇葩规定”不仅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少困扰,还常常令学生们摸不着头脑。
规定一:老师们的“手写教案”是否必须?
如今许多学校要求老师们必须手写教案,并对其格式、书写张数有着严格的规定。教务部门还会定期检查,对符合标准的教案进行表彰。在现今电子办公如此普遍的年代,这样的要求是否还有其必要性?
规定二:教室里的“空调与门窗之谜”
某学校有这样一条规定:无论春夏秋冬,学生在教室上课时,教室的门窗必须完全打开。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时也是如此。
学校解释说这样做便于行政老师查班,以及不让学生过于安逸。但在冬天里开着空调再打开门窗的这种操作方式显然有违常理。特别是在冬天的晚上,教室里温差大容易造成学生身体不适和感冒等问题。这不禁让人想问:学校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坚持这种奇怪的规定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行政老师查班时看得更清楚吗?
再论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是否真能培养老师写作能力?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要求评语不能少于300字这一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个规定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是真心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语文老师的写作水平吗?但细想之下这并不合情理:一个班的学生多达数十人批改作文的批语可能使老师要撰写一万五千字左右的评语数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日常写作量这样一来一个学期后恐怕真的可以让语文老师变成“评语专家”了。然而这样却未免让人质疑是否合理甚至过于严格?
奇葩规定之根源何在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校的所谓“奇葩规定”其实是出于一些片面的想法或是忽视了实际教学需求而制定出来的这些规定往往忽略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教师们的实际需求从而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质疑。
要想办好一所学校仅靠校长之力远远不够而需要整个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但要想毁掉一所学校校长一人之力却足以实现因此我们更应该深思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学校管理规定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是教而育之感谢您的阅读也感谢您的转发、关注、评论、收藏和点赞支持。